如果不如所料,今年的新人奖就归他。
“要不,我们写信征求下舒婷和海子的意见?”夏红军相出一个办法。
这小子现在天天看文学名著和各种文学理论书籍自然看不上这种浅显的小诗。
是他!
“不是,已经三十多。”西川笑着解释:“我见过他,也算是个老诗人了,好像是在艺术研究院工作。”
夏红军点点头,陈招娣说的有一定道理,否则汪国真的诗怎么会在广大学生中流传。
由于海子和舒婷不在燕京,等复选结束后再把诗歌寄给他们,征求他们的意见。
“那就更不能通过,如果是个中学生还能勉强说过去,一个成年人竟然写出这样的诗”卢伟海说着摇摇头。
“这个汪国真是个中学生吧?这玩意中学生才写的出来。”卢伟海又补充一句。
每一首诗,我都写两遍
一遍写在秋之落叶上
一遍写在幽暗园的窗户
前者是未完成的便笺本
女孩没想到夏红军会让她评论诗歌,本来想推辞但是看到夏红军鼓励的目光,想了想轻声说道:“其实,我觉得这首诗写的挺好的,浅显易懂,很有韵味,还有一定的哲理性呢,说啥话,现在有的诗写的要么粗俗要命晦涩,还真不如这首。”
是从不羞于见人的
真挚与善良
许多人认识这个诗人就是从他那首短诗开始:
《孤独》
是一个生殖力很强的字
用它可以造很多的词
而现在,汪国真就来了!
照顾着
历代的星辰。
“这是昨天邮递员送过来的,我差点忘了。”陈招娣说完把信封递给夏红军。
这时候,陈招娣匆匆从书房里出来手里还拿着一封信。
凡是读过书的人,即便没听过汪国真这个名字,也多半读过他的诗歌;即便没读过他的诗,也一定会在某个朋友的座右铭、作文题记,尤其是qq空间签名状态里看到过汪国真那被作为名言警句的诗句,比如“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但总比那些下半身写作的诗歌要好!”骆一禾突然有些怒气冲冲,他走到东厢房拿出一张稿纸放在夏红军面前。
看到夏红军盯着这首诗歌不说话,旁边的西川笑着说我们三人也一致认为这首短诗写的相当不错。
永不改变的
但是但在各种流派林立、从来无法形成统一意见的诗歌界,对待汪国真的态度却出奇的一致:看不上,远离他。
《落叶与窗户》
比如日子日前日历
日出日落
哎.
夏红军看了轻轻叹口气。
“更何况这个作者今年才17岁还在上高三,来信中说还没有公开发表过诗歌。”骆一禾补充道。
后者是所有失败之书的勘误表。
因为,这不是拒绝一首诗,而是拒绝一种诗歌现象。给舒婷和海子的去信半个月后分别收到回信,两人的意见竟然出奇一致:同意这首小诗初选通过进入下一阶段复选。
舒婷在来信中除了阐述理由还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在香江你讲演中说诗歌的白银时代已经来临,所以我们必须接受这个现实。”
各地的投稿篇幅刚开始一段时间数量比较多,到了后来明显减少,一天就是两三封,评选工作明显轻松下来。于是几个人约定每周五晚大家集中在夏红军的小院子审核一周来的投稿,这样提高效率。
夏红军的日子一下子悠闲下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