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可能还感觉不到,但是在农村,这些东西吊打所有的流行歌曲。
这不是地域黑,也不是歧视农村,而是事实,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上春晚。
但摇滚圈由于受众高、发展早,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甚至不能算是小众文化,但架不住流行音乐的基数更大。
单说摇滚圈子,不说重金属、朋克、慢摇滚这些风格之分,也不聊欧美、港台、内地的地域之分,就是光各大乐队歌迷的攀比,就够吵的了。
也正是这种简单直白的风格,才会在农村这种相对教育程度不高的基层,获得广泛传播。
每一个玩音乐的都有自己的摇滚梦,特别是内地摇滚浪潮还未停歇几年,摇滚的种子依然埋藏在无数人心中。
在曹轩的引领下,流行音乐持续在大众范围扩散影响,从大战略来说,已经有开始反攻亚洲之势。
食色性也,但凡是人就避不开男欢女爱,大文豪照样写过带颜色的诗,西方那些经典歌剧也有许多404情节。
夸的人觉得曹轩对当下流行乐的创作已经臻入化境,已经可以批量拿出爆款作品,不愧是如今华语乐坛最出色的创造歌手。
而且乐队内部也不一定是团结的,主唱和成员之间各种撕逼争番,简直是家常便饭。
不过抛开曹轩暂时攻略不下来的农村市场,他在流行乐坛却是日渐火爆。
其实,以曹轩眼下的人气,《蓝莲》这首歌如今由他发出,要远比原时空许威发布获得了更高的关注、讨论和曝光。。
许多正处于彷徨迷茫期的摇滚歌手,看到乐坛久违的出圈了一首现象级摇滚歌,感受到了极大的振奋。
不过朴树的个人风格偏重,不如曹轩更“全能”,也更具传唱度。
抛开那帮港台艺人不谈,之前在内地作品能一定规模做到这点的音乐人不多,朴树算是个中代表。
但是这首《蓝莲》,确实给曹轩在那群摇滚老炮心里刷了不少印象分。
他有摇滚情怀,但对摇滚圈子并不怎么感冒,也不愿意掺和他们的事,大家相安无事,两不干涉。
那是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刻进dna里的东西。
摇滚乐不被官方所喜,媒体资源、受众基数,流行音乐占据绝大优势。
部分摇滚迷针对《蓝莲》的挑刺,要不被无视,要不就被围攻嘲讽,甚至不仅仅是外部攻击,摇滚圈内部也撕了起来。
但其实这也证明了,中国风这个概念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被业内和观众认可。
………
曹轩之前红透半边天,成为最当红的内地流行天王,但在那群摇滚乐迷心里,却一直没把他当回事。
之前只是小型剧团走村串乡的演出,后来电视和dvd崛起,这种乡土文化火速蹿红,形成一定规模,甚至养活了一大帮民间艺人。
从这点来说,曹轩对摇滚圈是有功的,但人家未必领情,曹轩也不想去邀功。
首先就是《起风了》。
同时反过来,钟情大众流行文化,对许多小圈子不感兴趣的人,也会去贬低小圈文化。
只不过他们表达的更含蓄,内涵深度更高,而这些民间乡土文化,更通俗易懂且直白一些。
而《起风了》《蓝莲》《烟易冷》,甚至引起了业内的广泛讨论和音乐潮流。
所以曹轩的歌再火,也只能流行于城市城镇和年轻群体,在农村地区一直被乡土文化碾压。
当然,也有人认为《蓝莲》不算摇滚,觉得曹轩根本就是蹭摇滚热度来恰烂钱,是摇滚界不欢迎的败类毒瘤。
乐评人针对这点又夸有贬。
想在他们心里留下印象,就要靠春晚次数砸,一次又一次的刷脸。
当然,也不是没有特别例子,比如邓丽君,这位是真的两岸三地、男女老少全方位通杀,几十岁农村老奶奶都听过《甜蜜蜜》。
所以曹轩努力,但并不强求,能够通杀最好,做不到就守住自己的歌迷基本盘流行。
那么《十年》《暗香》《痴心绝对》等作品,就代表曹轩对时下歌坛流行风向有着极高的认知和创作力。
但如果其不但销量火爆,同时还给个业内带来积极影响和变化,甚至有望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对于后者的言论,曹轩理都不理,先不说他写不写得出来,就算是“写”的出来,流行文化是分阶段性的,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
不过现阶段互联网还没发展起来,很多小众音乐圈子也没有形成规模。
大家觉得这个小白脸还是有几把刷子的,确实有才,就是不往正地方用。
这年头的大部分的农村人不看报、不上网,也很少听歌,他们不了解什么歌手地位之类的。
如果说《起风了》,被誉为开拓了音乐人的眼界,《蓝莲》给萎靡的摇滚圈打了波气。
各种大大小小的鄙视链,而受众面最广的流行更是众矢之的。
曹轩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日常也从父母那了解了一些情况,即便是他的大本营枣市,很多人只知道他红,但听的歌并不多。
这是曹轩目前能对抗乡土文化的最重量的武器,他如今在农村中老年群体的名气,一半以上都来自于前两年的春晚。
王非、张亚东说曹轩是华语歌坛的老大可能不会被大家承认。
但要说曹轩眼下是华语乐坛的领军人物,那么一半以上的都会赞同。
如果再加一个“新生代”前缀或者“之一”后缀,将没有任何反对声音………
今天8000字,求个月票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