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家书抵万金【6k】
所有人都在忙碌着。
唯独引发所有事情的正主,朱瞻基却竟然是过上了悠闲时光。
配上深秋的徽州,既然有几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味来。
朱瞻基顶着一顶草帽,微微凉的深秋,却是穿着短袖半褂,浑身冒汗。
只见他正手拿着铁锹,蹲在墙角的坛边,忙前忙后,不时铲出一个坑,埋下一颗苗木。
泥土散发着独有的芳香。
刚刚翻开一块土,一条硕大无比的蜈蚣,自觉是条龙,在不断的扭动爬行着。
朱瞻基惊呼一声,一铁锹铲下去,蜈蚣当即一分为二。
而他也站起身,颇为不满的扔掉手上的铁锹,皱着眉埋怨起来。
说完,于谦便默默的站在朱瞻基的身后。
朱瞻基不知小锦鲤心中的所思所想,注意力已经专注在老父亲的家书上。
一份是东宫里的。
若是一般人,孙若微自然有这份自信,能教会了对方女红。
相较于郑和的信,太子爷的信可谓是满目文字。
朝堂上的那些事情,她不懂。
其一,朝廷很震惊,也很愤怒。没有想到,徽州府地方竟然腐败至此,百姓几乎是民不聊生。
回信写完,朱瞻基轻捏纸张,轻轻吹过,放于一旁静置。
临窗书桌前。
晃晃脑袋,朱瞻基接着往下看。
她明目轻笑:“听说南方总是有开不完的,不行你就让罗千户,去南边挖了那些草草的回来,种在这里。”
等过完年,开了春,江南正好的时节,您再回来。
“妾身可不知晓……”文想竟然是起了身,装着样子偷笑着福身。
爱豆!
宦官却是连忙开口:“陛下说了,太孙就不要跪了,站着听完。”
朱瞻基将其交到于谦手中。
但总的意思,就是朱瞻基心心念念的试点革新,算是定下来了。
再次斩获铁粉一枚的朱瞻基,还是茫然无知的。
皇太孙无心饮茶,面前摆放着那两封,从京城而来的家书。
可这学生偏偏又是红衣,这么个自小舞刀弄枪的女侠般的人物,穿针引线,竟然生生给弄得像是上阵杀敌一般。
填补着些,太子妃整日里越发在太子爷耳边,念叨着儿子的亲事,念叨着宗室里头,独独就数太孙尚未成婚。
“所以,眼下只差一个理由,一个让我能去南边的理由!”
文想一愣,双眼木然:“你……不是说不能一直待在徽州府……怎么就我一人回京城……”
这等明发存档的旨意,内容写得很多,咬文嚼字,规格贴合。
新安卫也已按照计划,万不会让居心不良之人,进到徽州府来。”
在当朝皇太子的谏言下,徽州府自此全面革新,誓要破除一切宵小,还地方百姓一个明明白白的世道。
除了军方,最近借着轮值内阁的机会,隐隐有将兵部打压下去的意思外。
余下,便当真像是个老态龙钟的老父亲一般,絮絮叨叨的说着进来南京城里头的新奇事情,无非也就是些家长里短。
咱们不兴那一骑红尘妃子笑的事情。
宦官这时候,方才缓缓开口。
一卷明黄,被紧紧的抓在这名宦官的手中。
按理说,文想如今也算是太孙的女人了。
文想小声不停,几乎是要笑出眼泪来:“是是是是!唯有李先生才配得上诗仙的名号,行了吧~”
朱瞻基摆摆手,拉着文想坐下,方才开口:“我是想着,马上也快要入冬了,咱们也不能一直待在徽州府。”
朱瞻基一瞪眼,板着脸:“为夫是哪样的人吗?”
所以圣贤明德公正严明的皇帝陛下,在愤怒之余,不忘解救他在徽州的子民。
但是让朱瞻基没有想到的是,这家书上一开篇,就是老父亲在痛斥他这个不孝子。
自家这个还是少年的男人,竟然已经如此的忧愁国事。
结尾,则是询问朱瞻基,是有另有意见。
看着老父亲的控诉,朱瞻基无声的笑了笑,心里想着等来年回京,也不知老父亲能瘦下来多少。
陛下也说了,知道你不安分,让你在南边可劲的耍。陛下觉得,您在南边就算是出了天大的事情,相信不用他撑腰,现在的五军都督府,就会给您办妥当了。
若是往后推上几百年,在那松江府的黄埔之上,定然能换来几套私宅别院。
这几乎是将徽州氏族赖以生存的一切,都给统统剥除,将他们的脊梁骨都给打断了。
大致有二。
“喝茶,要凉了。”
大明朝的朝堂上,可谓是一片祥和,皆大欢喜。
没见识的雏儿!
郑和的信上,内容不多,寥寥不过百余字。
他真的好帅!
文想没有对国事产生忧愁,反而是心怒放,眼冒金星。
朱瞻基皱眉,沉声道:“我不是唐明皇,你也不是杨贵妃。
文想似有所感,眨眨眼,露出更加灿烂的笑容:“怎么了?是在想着京城里哪位大人家的闺女?”
待两份书信干透,封入信封之中。
不过,怎么说皇帝还是善良的。
皇帝对徽州地方氏族的处治,除了没有杀了他们以外,便已经是给出了最重的惩罚。
年轻的于谦,正在烹煮着一壶清茶。
朱瞻基拍着桌子的手啪的一声停了下来:“不去京城,难道还要给她留在这徽州府?这女人……你说该怎么办?”
爱了!
最后,勉强还是以文姑娘相称。
而对于将皇太孙赶到柳州府。
双眼之中,没来由的浮出忧愁。
但等宦官念完,众人也差不多便知晓了上面的意思。
杨安平等官员,已经是尽数跪在了地上。
发现任何宵小之辈,严惩不贷。
如今伺候在文想身边的侍女,还是当时朱瞻基让于谦找来的。
这些侍女有什么话,和于谦说也在情理之中。
沿途,预备所经停靠之处也一一赘述清楚。
“西边呢?高原上眼下实在难以用兵,十个人只能当一个人用。再往西的西域故土?北元不清,河西不净,大军便无法心无旁骛的出征。”
“所以这个时候,我要为他们找一个转移矛盾的地方。可是想来想去,也找不到合适的。”
那是加盖了皇帝印、内阁印、六部印的明发圣旨!
朱瞻基看清之后,连忙就要跪下。
跪在地上的杨安平等徽州官员,心中一片升腾。
于谦最先走到朱瞻基身边。
虽然需要警惕,皇帝会将此事扩大化。
朱瞻基露出亲近,拦着对方的肩膀:“一路跋涉不易,你先去歇歇。稳稳的住上两日,等我这边处理完徽州府的事情,将回信写好,你再带着回去。”
至于做错了事的皇太孙,自己滚去江西柳州府,去那边和成军不久的幼军卫,一起操练到什么时候懂得收敛为止。
举族分家迁往九边?
于谦缩缩脑袋,其实这一趟他之所以游学,除了向清流先贤请教之外,亦不过是为了躲避家中早就准备好的一门亲事而已。
所以,皇帝就让这些犯事的地方氏族,都举族分家,迁往九边,赐下不少的草原耕地,以安抚人心。
朱瞻基看出了于谦脸上的迟疑,拿着太子爷来的书信,看向对方:“还有什么事未曾办妥?”
茶叶在沸腾的山泉水中,不断的升腾翻转,如梦如幻。
却是言简意赅,其意尽数表明。
朱瞻基听闻此言,眉头皱的更紧了一些,手掌轻轻的拍着桌子:“为何我没听她这般说?”
于是,朝堂上当时便有众人官员,纷纷拍起他们最敬爱的皇帝的马屁来。
又说,红衣近来,越发的苦闷。
好到时候,也不至于……
宦官连忙点头应是,在杨安平等人的指引下自去歇息。
于谦耸耸肩,抬抬手,露出爱莫能助的表情:“太孙,您这可就为难我了。我连姑娘的手都没有摸过,这等事情……属实不知……”
赋税瘫痪,官吏勾结,官商勾结,剥削百姓。
朱瞻基无奈,只得是双手抱拳,躬身弯腰,做足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