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本官无异议
北征的号召,在内阁值房中回响着。
杨荣想了想,总觉得有些不太妥当。
但若是辽东的局势将要按照太孙所说的一切发展,而他这位首辅在明明得到提醒之后,还不做出一点准备,辽东所发生的事情都将由他背上。
杨荣不想成为刚刚当上内阁首辅,就被迫告老返乡的蠢货。
于是,杨荣当即看向值房外面:“来人!”
值守在内阁的通政司官员们,很熟悉每一位内阁辅臣的声音。
听到是首辅召唤,立马就有人走了进来。
杨荣有条不紊的开口道:“命兵部制定关内卫所支援辽东路线,命户部下文调集粮草囤于山海关,命工部会同将作监调集兵械……”
零零总总,杨荣将涉及北征的整个过程都交代清楚。
太孙这是要招揽人手到南疆或是东瀛,为以后积攒人手吗?
刚刚首辅大人虽然提到了兵部,但也只是让并不制定支援路线,并没有触及到兵力的调动。
这是老沉持重的表现,很符合杨士奇对于大明君王形象的要求。
这些人可就是潜邸中人啊。
如同杨士奇所说的,朝廷派到地方教化的人,肯定不能师出无名,得要有官身才行。
金幼孜更是不假颜色的询问:“首辅大人为何发笑?这是想到了什么好笑的事情了吗?”
于是,这位内阁排位最后的大臣,直接建议给这些少年统统赐予官身。
杨荣想了想,点点头,算是以内阁首辅的身份认同了五军都督府的这份计划。
朝廷从来就是不缺人的,但也一直在缺人。
朱瞻基已经继续说道:“他二人竟然都送来了要求,两人异口同声的要求本宫给他们调派官员,好教化大明新土地上的人们。”
肉刺不算太长,所以他就陷入了,是要顺着撕还是逆着撕的纠结之中。
他忽然觉得太孙当着是谋定而后动,已经开始思虑数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朱瞻基挥挥手:“您是首辅大人。”
刚刚定下的北征准备事宜,更是涵盖了整个朝廷各部司衙门。
真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小家伙!
杨士奇心中有些纷乱,他将求救的目光投向身边的好伙伴杨荣。
只是他这么一笑,却是引来了众人的注意。
大明的官员,如今都要经科举入仕,皇帝朱笔题名,如此才算是完整。
显然,他很不希望太孙走上这条路。
“杨大人所言,本官无异议。”
镇守地方的藩王和边军将领串通,只能是要图谋不轨。
杨荣想了想,觉得自己想的不会错,于是他有些沉重的看向太孙。
那就是朝廷没人了!
话其实已经被朱瞻基给说完了。
他只是提了一嘴,然后才接着说:“最近江苏正在推行革新,朝中眼看着又要准备北征的事情了,我在想朝中是否能有足够的人手抽调到南疆或是东瀛。毕竟,教化这些大明新征之地,对于大明来说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关乎着大明对于这些新征之地的长治久安以及万世统治!”
他觉得杨士奇有些太多于献媚了。
次辅大人看似是在看玩笑,却是在点名,内阁正在议政的时候,身为首辅的杨荣竟然在开小差。
什么?
杨荣你在说什么?
不要以为你是首辅,就可以乱说话!
听着杨荣的话,杨士奇一下子瞪大了双眼,他觉得自己受到了冲击。
在场大伙想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太孙要在接受监国之后,彻底解决汉王以及宗室里的那堆乱事。
“前几日,南疆和东瀛送了消息回来,本宫都怀疑,鄂宏大是不是和汉王串通好了!”
现在算算,杨士奇觉得自己除了获得了太孙的情面之外,就再也没有其他的好处可言。
朱瞻基默默的看着陷入纠结的首辅,淡淡道:“南疆及东瀛即将步入稳定,走上长治久安的道路,朝中需要尽早拟定出各地三司人选,好让各地真正的能够归于我大明王道教化之下。”
还在迷惑先前杨荣为何会那样说的杨士奇,忽然眼前一亮,他觉得自己猜到了什么。
太孙获得了南疆及东瀛地方官员的人选,首辅大人获得了两地三司的人选。
但是朱瞻基却拖着长长的尾音说:“这样做不好吧……”
但是内阁和吏部同样有着举荐的权利,所以去的了杨荣这位首辅的赞同,基本就表明这件事情代表着已经得到了朝廷的认同,等送到皇帝面前的时候,基本上不会再有被驳回的事情发生。
杨士奇想了想,便开口道:“启禀太孙,虽然朝中如今面临几样大事,但若真是想要抽调出人手,去教化南疆与东瀛,从鄂宏大都指挥使、汉王殿下手中接手地方政务,朝中还是能凑出一些能干之人的。”
难道是太孙想要的更多?
但是对于太孙来说是怎么的地位呢?
太孙想要培植人手的心意,已经很是明显,在太孙就是大明最好的未来前提下,身为内阁成员,理应充分的理解和满足太孙的想法以及要求。
虽然名为观政,但实质上这些少年们,几乎是处于各部衙门的第一线,负责处理着各部衙门第一手的事情。
而要是逆着撕,则有可能会存在残留,到时候就会陷入更长时间的纠结之中。
现在摆在内阁值房众人面前的是一个局面。
朱瞻基微微点头,然后随意的从面前桌子上拿起一本奏章。
原来是落在这里了啊!
为了弥补,杨士奇立马斩钉截铁的开口道:“朝廷负有教化地方百姓的职责,教化之功颇大,朝中自是要派遣我大明官员前往地方。臣以为,那些观政少年这些日子学习的很好,做事很认真。朝中如今既然无人,就该打开招贤之门,封赏赐予这些人以官身,委以重任,想来日后他们也会为大明鞠躬尽瘁,忠心办事。”
而朱瞻基则是皱着眉,接着说:“不过……似乎他们身上都没有官阶品级,此事倒是有些难办了……”
似乎,太孙也到了建立朝堂势力的年纪了!
那些少年的作为,他有了解,但他同样知道,那些出自日月堂的少年没有一个人取得过功名。
怎么到了您这里,就变成了朝中一个人都出不了了?
可是,杨荣却在这个时候,给了杨士奇一个稍安勿躁的眼神。
看着文武双方将辽东的事情定下。
然后,他才佯装不知,疑惑的开口询问道:“太孙是说从日月堂出来的那些,在各部司衙门观政的少年们?”
若是顺着撕,很有可能连整条手都给撕掉了。
可是,就在杨荣正在搜罗该如何开口劝说的时候。
在他看来,太孙既然要建立势力,想要的自然是能力出众的官员了。
尤其是在这件事情,是为了给皇太孙培植党羽。
江苏推行革新,几乎是牵扯了整个户部还有工部。
然而,朱瞻基却没有开口,他似乎是发现了在右手中指指甲后面,有一条肉刺。
但是他也无可奈何,他想要在太孙面前多积攒些情面,这样的事情就必须要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