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问题就是虚名问题,那不是他们最擅长解决的吗?
而周尚的最后一番话却让王政彻底明白过来,原来周尚的主动投效,其实更多却是因为周瑜!
为了让周瑜认自己为主!
若是之前倒也罢了,周尚只是想让周瑜不仕孙策便可,以免招来凶厄,英年早逝,断绝了家族腾飞之望,可如今,既然自认洞悉天机
王政乃有大气运的明主,周尚的想法自然变了
为了家族,也为了瑜儿自身,他都必须让其与王政定下君臣的名分!
让庐江周氏也坐上天军这条战船!
自古天下大乱时,青徐两州最易形成割据,然而以此两地自立者,却罕有成事的。何也?
后人评价说:山东以自守则易弱而亡,以攻人则足以自强而集事。诚哉斯言。
这两人的缺点乃是实际的问题,陶谦的缺点最为致命,几乎难以改变,刘备的更应该说是弱点,只要给予他足够的喘息时间,招兵买马休养生息便可扭转,只可惜无论是王政、袁术乃至曹操都不可能给于其机会发展。
陶谦的缺点是什么?年老德薄,且后继无人!
刘备的缺点是什么呢?实力薄弱,根基不稳!
因为徐州的位置确实太尴尬了,境内唯一险要便是彭城,而彭城一被击破,即有可能全境沦陷,这一点,已被兖州军和曹操充分证明了。
“而欲争天下,非瑜无所与计!”
毕竟当今天下纷争不休,英雄四起,究竟鹿死谁手,孰能知晓?
不过作为一介草芥,在得势之后,年轻的王政没有耽与享乐,不思进取,反而厉兵秣马,积极进取,也算是彰显了一番雄心壮志,不夸张的说,其实已被不少世家暗暗关注,更开始将他也列为有可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之一了。
王政要不是拥兵数万,掩有五郡的徐州牧,周尚怎可能见两面便这般热情?
可周瑜不过一个区区的县丞罢了,双方的身份天差地别,何德何能让王政一见如故,话语里更以兄弟相称?
况且,周尚相信王政入扬州后必然也听说了周瑜和孙策之间的交情,明知道是敌人的总角之交,怎还可能真心视为友朋?
既然以望气术看到了王政气成鼎器,周尚此时已想到了,对方面相和气象全然南辕北辙,直如当年的高帝一般,那么
是否同样也“天授其智”?
既有将将之能,更可观人入微,所以和自己一样发现了周瑜深藏的潜力?
于是礼贤下士,无非是想要招揽周瑜,甚至不去顾忌孙策那层关系?
周尚越想越觉得这猜测合情合理,毕竟当年的韩信亦是项羽的旧部,高祖同样有着容人之量,不仅毫不见疑,更是委以重任,拜其为上将军,权柄甚至在同乡的从龙之臣樊哙之上?!
其实周尚原本是不太看好王政的。
要是把告白当成冲锋的号角,那失败的概率可就未必太低了。
见王政无意把话题挑明,周尚微感失落,却也不敢多番试探,以免惹起厌憎,又想起上次和周瑜的一番书房深谈,因为孙策的关系,周瑜竟认为“仕王政为不义之事”,又是大感头疼。
周尚也不例外,毕竟识时务者为俊杰嘛。
“自家人知自家事,不是吾骄矜自夸,吾家麒麟子却乃文武全才也。”
当然,假如周瑜和庐江周氏是在自家地盘徐州的话,那王政倒是可以直来个先上车后补票,强硬拉壮丁便是,可如今这不是在扬州么?
不过对方言辞恳切,不像作伪,王政也想不到对方有什么作伪的理由,
毕竟汉代的尊卑并不全然看官职高低,何况无论文臣武官,贩夫走卒动辄便以大丈夫自居,在君臣名分未定之前,自然更喜欢磊落随意,畅谈豪饮。
随着王政的根基愈发稳固,到如今其实他身上的优势,长处,已远远胜过了之前的两任徐州牧了。
周尚还真是交浅言深啊,突然来这么一句,似在试探他对周瑜这般亲近的目的?
王政的心意不用多言,一个穿越者看到周瑜这样的人物,第一时间起的自然便是招揽之心。
只是怎么才能说服瑜儿改变心意呢?
思忖半晌,眼见王政有直接去看望周瑜的意思,周尚的眉头不由紧缩:等会见完瑜儿,王政就要告辞了吧?
而他率军本就是为了去解临湖之危.
会不会离府之后,在吾说服瑜儿前便离开了合肥?
那可如何是好?
“江山如此多娇.”
不仅仅是因为王政黄巾贼寇的身份,更是因为其如今所占据的乃是徐州!
徐州自古便是四战之地,以地形而论,仅有一面临海,好比个扇形,底窄而面宽,三面皆有受敌的可能,所以无论徐州之主是陶谦、刘备,乃至于王政,其实都很难得到本地世家、士族乃至官员的忠心。
甚至这都不算什么做选择!
他阔步上前,将周尚搀扶而起,一脸诚挚地对周尚道:“王政有何德何能,劳动周公良苦用心。诚惶诚恐!”
“瑜儿年轻位卑,何敢劳王州牧这般这般礼遇,无非是求才、识才、重才也!”
况且还要考虑到孙策存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把握不大的下,王政自然不欲立时摊牌。
说到这里,王政顿了顿,负手昂然而立,立时生出一股威凌天下的气势,魅力全开之下,更让周尚生出再次拜倒的冲动:
再说了,周瑜不愿意和孙策为敌,归根结底,便是因为一个“义”字,可周尚这个叔父都倒向了王政,那就是以“孝”来逼迫周瑜做出选择了。
说着,拱手诚恳地道:“请周公直唤政的名字便是。”
且泡妞一次不成还可死缠烂打,招贤纳士却完全不同,若是第一次挑明之后对方不从的话,基本便是彻底没戏了。
周尚默默咀嚼了遍,叹道:“单此一句,便可见州牧壮志之盛,雄心之锐,不过州牧对瑜儿的赞誉太过重也。”
“不重。”
王政剑眉一挑,微笑着看着周尚,掷地有声地道:“天下奇才何其多哉,直如过江之鲫,至如瑜者,却是并世无双!”
“若得公瑾归心,当以国士待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