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顾辙对那些博士生的分批面试,足足延续了两个小时。
这点时间虽然不足以摸清他们的学术实力,却多多少少能摸清他们的人格禀赋、学习动机。
顾辙相信能读完东海大学博士学位的,学术能力都不会太差。前面已经有教授们帮忙把关过一遍了。
面试结束后,顾辙非常礼貌地送每一批博士离开,满面春风地说周末绝对会给他们一个答复。
但是实际上,顾辙并没有真的让他们等那么久——这周末跟国庆长假连在一起,一等就是七天。事业心重的人肯定会牵肠挂肚。
所以,所谓的“统一等周末通知”,不过是跟其他用人单位的例行公事一样,给落选的人留点面子,免得当众刷人。
实际上,离开实验室后不到一个小时,顾辙就把正式的通知短信和邮件发了过去。
就像很多警告者为了避免受害者紧张,都会选择“我数到三,三”。
他一共录用了五个人,聚酯研究的两个,化学沉积法方向的一个,材料物理的两个。薪酬方面绝对能让人满意。
研究聚酯的那俩都是郑教授带的,其中一个是之前已经拿到两桶油聚酯研究所offer的魏一平。
谭教授在电话里颇有几分兴师问罪的不爽:“小郑啊,我给你介绍了几个人去顾辙那儿,他能选中两个,也算是件好事。
所以,学法的目的,是为了装逼露脸、人前富贵。同时,我学了之后发现自己确实也有缜密的思维、搞法的逻辑天赋,所以越学法越用法让我越获益,形成了正反馈的飞轮效应,我就成了一个学法学计策的‘好之者’,学这玩意儿有成就感,有好处,越学越有动力。
谭教授听了,居然也颇有感触。大学名教授招博士的时候,其实面试最重视的也是学生的科研动机、科研好奇心。
顾辙录用的那个化学沉积法方向的博士,名叫金灿,不是郑教授带的。具体主攻的细分方向是液相沉积法,方向问题不大,可以招进来之后再补全一点知识结构,边做边学。
当然,今天我这番话,希望你们对外保密,因为我以后还想从你们这儿招人。我不希望我的选人原则泄密后,下一次来的都是卧冰求鲤利欲熏心的演技派。”
顾辙抿了一口面前的酒杯,审慎地说:“我承认我的判断有点主观,有点挑学习动机,我讲讲我当年是怎么知道物理上的四种基本力的吧。
物理老师很欣慰地告诉我: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力,叫做强力,或者说强核力,强力比电磁力强得多,可以抵消掉质子之间的电磁力相斥,所以这个宇宙不会被毁灭到只剩单质子的氢原子,这个世界可以存在下去。
但他作为教授,既然要帮顾辙拉人,还得服众,他觉得自己有必要知道一下,大不了守口如瓶。
他就乾纲独断选了李怡然做未来物理实验室的负责人——必须澄清一点,这个李怡然虽然是女生,但长得也不算多漂亮,毕竟学物理的女人能漂亮到哪儿去。
但听回来的学生说,他连我名下最得意的学生孙剑涛都刷了,反而留下了李怡然他们几个。我想了解一下顾辙的用人标准到底是怎么回事。
顾辙这种小公司就无所谓了,他最不在乎的就是应届生身份或者档案这些体制内看重的形式,他最大的优势就是灵活。
他们也很低调,知道这种时候不能张扬显摆,所以也完全没跟落选的那四位同学联系,免得刺激到别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搞探索未知的前沿科研,能力不是最重要的,我可以培养,但我希望最好筛选出本心和好奇心最强烈的人。
而更高一层境界的‘乐之者’,那就得像学物理化学,甚至像是打一些你不太擅长的游戏。比如有些游戏,你打得很差,一上来就被对手打死了,但你就是爱玩,乐此不疲,
你不需要变强、人前显贵的正反馈来激励你玩下去,哪怕玩一次输一次你还要玩,这就是‘乐之者’了。用一个网上的术语,就是人菜瘾大,这才是真爱。
不然他不可能按部就班被灌输、努力学习到先知道弱力,后知道强力,一上来就高深到想学‘弱电统一理论’,才开始关心这些概念。说明他对自然法则的运行缺乏天然好奇,他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不是为了爱。
被录用的五人对于这个结果自然是满意的,收到短信之后立刻检查了一下邮件,然后礼貌地回复表示了感谢。
然后郑教授就一个电话打到顾辙那儿:“小顾,你今天的招人标准不是很公开啊,有好几个专业杯刷的博士,都不服。
因为他高中就开始了解从费曼、马尔萨克到施温格的弱电统一理论概念了,厉害啊,看得出来他对物理学前沿学术掌握很积极。”
“谭教授,其实那个孙剑涛的学术成绩,我也是看了,确实跟着您做了不少论文。但是吧,恕我直言,他的水平,长在逆向、快速跟进外国已有的先进研究。
顾辙本以为这事儿就这么低调处理过去了,双方皆大欢喜,落选的人也保住了面子。
谭教授眉毛一拧,似乎颇不以为意:“你招两个博士,结果就考这种问题?这物理系大一新生都知道吧,电磁力,引力,强力,弱力。还是说你要考他们弱电统一理论?给他们挖了什么坑?”
当然,顾辙会单独给那四个落选的博士发邮件、稍作解释表示惋惜,这些基本操作自不必提。
因为科学探索本来就会有无穷的试错失败,如果一个人需要成就感的正反馈激励才能一直努力下去,只要他试错几次没出成绩,就会自我怀疑,就会转行跳槽。只有人菜瘾大的,被物理杀了千百遍,还会坚持研究下去,这种人不需要功名的激励。
人品和道德,从来都不是不重要的。只是只有老板直接选才时,才能高效利用好这招。如果古代皇帝能对每一个被举的“孝廉”亲自把关,而且皇帝本身眼光足够好,那么哪怕察举制也是不至于堕落的。
结果,李怡然说,她是按照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的先后顺序,知道这四个概念的,引力小学的时候读牛顿的故事就知道了。
另一个聚酯方向的博士,比陈凡和魏一平还高一届,名叫沈明博,也就是那个之前暑假时就已经毕业、但还在找工作的家伙。
他是跟刺头陈凡一起来的,陈凡被刷了,魏一平却没太大野心,属于“哪怕当不了实验室小老板也行”,所以虽然才华不算最出众,但顾辙觉得他态度还算心平气和,做事倒也认真,作为储备多留一个也没问题。
最后两个物理学博士,分别叫李怡然和费哲轩,论学术功底,似乎还是费哲轩稍强,但顾辙摸底之后,发现李怡然的学习动机更纯正一些,科研探索的态度也相对好一点。
……
顾辙身体后仰,微微摆手:“没有没有,您想多了,我问这个问题,丝毫没打算在专业上挖坑,我又不是物理系的,怎么挖得了坑。我只是根据个人经验,想揣测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而已。
很多人也不是非要来顾辙这儿,但就是要个说法。来都来了,不明不白觉得自己比同学差,心高气傲的人受不了。
我并不要求别人对物理学基本力的学习认知顺序跟我一样,我今天挑选的问题,也只是判断一个人学习动机和好奇心的非常微小的一个角度。
当然,孙剑涛能通过您的层层筛选,他至少对物理是个‘好之者’,我没说他差到只是‘知之者’。但其他两个人,有‘乐之者’的潜力。”
然而,他还是稍稍小看了这个时代东海大学博士们的自尊心。
顾辙在电话另一头想了想:“谭教授这人一贯口风严么?如果严的话,今晚我请你们俩吃个饭,就当说和一下,顺便私下解释我的用人原则。”
老师在考研面试的时候,最讨厌的其实是两类人:一类是强调自己“虽然不聪明,但是勤能补拙”。因为真到了顶层科研,逼着自己努力是没用的,有些东西不是努力能努出来的。
我说句难听的,我国目前的科研界,之所以陷入‘追赶外国的加速度越来越强,但探索未知却相对止步不前’,跟我们的科研人才筛选体系、之前需要大量‘好之者’,而后续却无法及时转型到吸纳‘乐之者’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