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不成本阴死人,才算真本事
很显然,经过顾辙初步的二分法用计筛选后,他已经可以大致判断出:自己手下那些博士里面,被海伦买通嫌疑最大的,就是魏一平了。
毕竟,顾辙之前给沈明博、金灿、李怡然他们分配新的科研任务部署时,都没有观测到海伦方面的特殊反应。
但是通知给魏一平的那部分,很快引起了对手的动作——虽然这个动作只是局限于人才招聘阶段,开始招一些原先光学材料公司绝对不会用到的领域的技术人才,但这也够顾辙有三四成把握确定真相了。
心中有数到这一步后,顾辙也没有立刻打草惊蛇。
他是2月10日前后,开始这个筛查布局的,因为魏一平等人是第二轮被试探的,试探后还要留一周多时间观察海伦反应。
所以确定到这一步时,已经是2月10日之后三周,时间已经来到了3月初。
顾辙这边,二相法聚酯反应的材料筛选研发,已经进行了大约三分之二的进度,明远国际那边的pva/plga复合材料研发的第一阶段,也已经进行过半。
但顾辙很清楚,现在就收网,一方面是容易打草惊蛇,也依然有误伤无辜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竞争对手刚刚在这条歧途上开始试探,立刻就打断对方,那对手的损失不就及时止损了么?
“跟魏一平透露这个虚假计划,是两周之前的事儿,让他们先看论文了解行业现状做准备,按说这一阶段最多也就一个月的时间。再往后,也不能让他们一直光说不练看论文……”
只有“无本万利”,才能确保威慑的最大化,让人不敢起还价的念头,想都不敢想。
这样也有利于国内的科技发展,毕竟只有拥有独门科技的人,能够把刀架在业内传统大佬的脖子上逼着他们就范,他们才会誓死搏命投入资源去攀科技。
有点钱就怕死了,有点钱就收手了,有点钱就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了。
这项技术乍一听名字,外行人或许不理解,稍微解释一下,就是后世很多石墨烯生产方法生产出来的石墨烯纯度不够,里面会混杂“多层结构的传统石墨”杂质。
后世石墨烯是2004年被发现的,到了2011~2014年间,不少石墨烯早期制备技术,都想到了“高能微波辐射解离”的办法,用类似特定的大号微波炉加真空环境、加上一些其他特定的电离场环境……总之就是加上一套复杂的骚操作,让几百层厚的石墨继续按层振碎解离到只有几层后。
他最希望的还是无本万利,诈人不下本钱,诈了白诈。
在二相法聚酯材料研发上,顾辙实际上要用的技术方向,是往短波长的紫外线方向上加催化,但他故意放出的烟雾弹,是往比红外线还长的高能微波方向误导,所以是一种“南辕北辙”。
为了这事儿,才刚刚年满十八周岁不久的他,居然都戒色了两周,还稍稍挠掉了几根头发,原本没有咖啡因依赖的他,也在两周内喝掉了一个大罐的蓝山咖啡,甚至还消耗掉了两盒雪茄。
……
要打赢容易,要打得漂亮难呐。
否则这些家伙永远只会躺在功劳簿上懒得动弹,懒得以命相搏投入科研。
“所以,我还剩两周的时间,完善后续的演技,继续把这个局做下去,想好如何既不穿帮又不亏钱,时间还是挺紧张的……”
这不是亏不亏得起钱的问题,而是“亏钱诈人”会让顾辙这样的老阴哔产生智商挫败感——对方是什么东西?也配让老子骗你的时候下本钱?
(注:这里稍微说一句常识,以防完全不学物理、化学的书友看不懂。众所周知大约300多纳米到接近800纳米之间波长的电磁波,都是可见光。
而石墨烯制备过程中的那些杂质石墨,虽然没达到石墨烯的“单层原子”厚度,但也已经比较薄了,或许就几百几千层原子厚度。
设备到位之后,当然会第一时间交给魏一平等人,假装设计几个错误的实验,让他们继续进行研究,进一步误导。
3月15日,他正式吩咐叶小敏帮他联络德国rpg公司的在华代理公司,采购一批高能微波辐射设备,还有一些其他的相关科研实验设备。
而且将来如果揭晓一切谜底,这里面的内幕肯定最终会被同行所知。如果顾辙了本钱去使诈,也会让他的诈术威慑力降低,让那些比他庞大很多倍的业界巨头对他的恐惧有所削弱,
虽然顾辙确实可以做“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的事情,为了把海伦带沟里、让海昌付出惨重代价,自己也真的略作牺牲、买一些自己实际上用不到的科研设备来演戏。
但不管怎么说,顾辙算是为自己要买的相关“高能微波敷设设备”找到了一个真正的用途,让他可以不会亏钱——
真有竞争对手信了他的烟雾弹,只会越信越掉坑里,所以顾辙的计策是非常歹毒的。但是不稍微科普一点物理常识,又怕有些人看不懂顾辙的歹毒之处。)
如果顾辙打算虚晃一枪、立刻收网,那他就不需要后续的真实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