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现在,顾辙想要“放长线钓大鱼”,继续演下去,那他肯定得实打实地采购一些用到高能微波辐射的实验仪器设备、做相关的科研部署。
后世大约2011年左右,这种高能微波解离法可以解离出来的石墨层数厚度,能压低到20层原子左右。到2014年,相关技术发展到了能振碎到只有3~5层原子厚。
充其量只是一个对石墨烯原材料石墨的预加工,减少一点后续分层的难度,先把原子层数尽量振碎变薄,而最后一击还是要用别的科学技术来完成的,包括用到化学沉积法。
他可以明面上表示“相关设备是为二相法聚酯镜片新材料研究准备的”,但实际上却是为明远国际那边的“化学沉积法”相关后续科研准备的。
别警告他们悬崖勒马,就放任他们到了勿谓言之不预也的程度,再雷霆重手收拾。
“高能微波辐射解离低纯度石墨烯、提纯发生粘合的多层石墨”。
说白了就是“撕胶带”没撕彻底的半成品、粘在胶带上的石墨层已经很薄了,可惜还不够薄,没薄到单层原子的程度。
但这显然不是顾辙的风格。
从3月初,到3月15日,两周的独自布局揣摩之后,还真就给他想到了一个演下去的办法。
当然,下定这个决心很容易,但是真要实施,就很难了。
否则光说不练,一直让属下看这方面的论文,时间久了就穿帮了。
顾辙心中有了成算后,很快就列出了一个时间表。
当然,这种办法一直到2022年,也不能完全、直接制造出石墨烯。
因为顾辙很快发现,要把局做下去,非常考验他的演技——
比可见光波长最短的紫光还短的,那就是紫外线,再往下有伽马射线这些。而比可见光波长最长的红光还长的,就是红外线,比红外线波长更长有微波、其他通讯用无线电波等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都喊了多少年了,像华为那样真心赌命的人还是太少。
会产生“如果顾辙诈人要下本钱,那么遇到比他规模大上几十倍几百倍的巨头,就不用担心了,因为顾辙耗不起”。
从此以后,顾辙报一个价,只有租或者不租,买或者不买,没有还价,还价者死,被新科技的滚滚泥石流碾压得退出这个行业。
顾辙在这两周里,把他重生之初纪录下来的那个厚厚的、写满了只有他自己看得懂内容的笔记本又翻了出来,结合他自己电脑上后来陆陆续续存的秘密科技资料,仔细梳理了一遍。
最后找到了一项将来石墨烯科研上可能用到的技术。
当然,这种传统石墨杂质,也已经不是宏观状态下的一般石墨了,因为传统的一般石墨可能有几万到几亿层的碳原子厚度。
当然,雪茄这种东西,他这种不吸烟的人士,在事后立刻就戒断了。
但是实际上,只有顾辙自己脑内知道,这批高能微波辐射设备,将来实际上会用于什么项目——
既然如此,何不放水养鱼,纵容对手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好进一步搜集证据、对比监控。
以他的智商,也难免第一次产生了危机感和紧迫感。
比如,他下一步研发二相法聚酯镜片材料,真正的意图是用紫外线催化法加激光脱模,但他放出的烟雾弹,是往反方向误导的,误导人用“高能微波”催化。
想到这一招后,其实也让顾辙的思路豁然开朗,意识到了一条原先完全没有设想的道路:
他可以继续充分利用自己手头目前的双线操作机会,把天元科技这边目前在主攻的一些实验所需的设备,掩饰为明远国际那边的项目所需的;
再把明远国际那边后续一些实验科研所需的设备,掩饰为天元科技这边的项目所需的。
虽然这种掩饰最后肯定会真相大白,会“穿帮”,但绝对比“只让手下研究人员看相关行业综述、论文,却不下场实干”,要能更多隐瞒一两个月。
而这点时间,也绝对够顾辙完成收网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