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他生在天家,又做了嫡长,否则放在军中,来日定是大邺名将,能领敌国闻风丧胆的存在。
郑皇后知道,官家私下里问过大郎好几次,当年究竟是怎么伤了手的,大郎只说是他骑马的时候失了分寸,不小心弄伤的,具体如何,再多问下去,就成了锯了嘴的葫芦,什么话都不肯再说。
从那时候起,郑皇后就知道,事情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我想看看你在做什么,不叫他们吭声的。”
御医倒是不敢瞒着,说大郎左手虎口处分明是刀伤。
赵禹听见脚步声,脸色一寒,准备骂人。
郑皇后目光却落在那把弓上。
日常起居都无碍,可是再也不能左手持弓了。
她也生气过,想过要彻查,但大郎二郎都不说,等三郎回京,她也去问,三郎也只说不知道。
这些年儿臣于骑射上再不得进益,都源于此,心里头不大痛快,早前在含章时脸色便不怎么好,回了自己宫里来,就拿了这把小弓来看。”
就摆在他左手边上。
非但如此,因为当初伤的重,留下病根,就算是右手持弓,为着左手上的伤,使不上那么大的力,太重的弓他也已经用不了。
到后来他弄伤手,赵行心疼他,又懂事,再也不碰他这把弓,甚至少在他面前射箭。
如今表兄和表妹来京中小住,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我看大兄多半是高兴不起来了。”
他爱不释手,每每出行狩猎,都用它。
不过弓一直都摆在承义馆,还是不许别人碰。
他是最懂事的孩子,从来都是。
结果就出了事。
赵禹噙着淡淡笑意:“儿臣知道,无论是您,还是父皇,都不大信是一场意外。御医说是刀伤,许是他看错了,又或许是儿臣那时候年纪太小,记错了,从马上摔下来的时候,被自己的佩刀划伤的。
赵禹身形一僵,不动声色抽出来,转扶着郑皇后去坐下,镇定自若的收起小弓,主动开了口:“乍然听您说郑家人要来京,想起昔年受伤的事情,虽说是意外,也过去了这么多年,但……提起来难免想到过去的许多事,说到底儿臣心里放不下。
郑皇后捏着眉心,按压着,揉了两把:“你大兄当年在郑家的事情,你是真的一点都不知道吗?”
不知道是郑家哪个轻狂无礼的小辈,弄伤了大郎的手,又或者因为别的缘故。
他迅速调整了自己情绪之后,翻身下来,也顾不上把小弓收起来,快步迎上前去:“您怎么来了,可见奴才们又惫懒,也不来回儿臣!”
郑皇后闻言,面色微沉。
但是都过去了。”
那弓是他十岁生辰,晋和帝送的。
阿耶与大兄连上了三道奏本来请罪,官家看在她的面子上终究没有追究。
郑皇后握着赵禹的手,指尖轻抚的地方,正是他左手虎口处。
反正这些年,也就赵行幼时能拿着他这把弓去玩上几日了。
就连大郎,事后都绝口不提。
总归不可能是意外那么简单。
他定定心神,更是目光坚定看向郑皇后:“您也不用怕儿臣秋后算账,把这伤算在郑家头上,所以不必劝儿臣的。”
郑皇后闻言,脸色大变:“大郎!”
她连声音都尖锐了不少:“你怎么会这样想?你是我身上掉下的肉,郑家再亲,难道竟越过你去不成吗?”
赵禹往她身边坐过去:“看您,儿臣随口一说,您又着急上火的,那儿臣说错了话,您罚儿臣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