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参奏(二更)
郑青之又被参了一本,是在二月二十九那天的朝会上。
也不知道到底是谁先开的这个头。
仍然是旧事重提。
说的就是郑青之那个宅子的问题。
僭越不说,还不知收敛。
自从搬过去之后,恨不得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要叫天下皆知,郑氏族人住在那地方。
何其张扬?
晋和帝原本的意思就是要让郑青之兄妹搬出去的。
这是他之前答应过赵行的。
先前提了一回,郑皇后那儿没松口,前些天又赶上郑家送粮食的事儿,约莫有三五日,没人再提。
·
福宁殿内气氛压抑的很。
赵禹请安叫父皇,人站在原地没有动。
明承三十七年,钱阆士在河南道为官,正赶上魏夫人胞兄履任往河南道去。
但钱阆士这人能做到今天这个位置上,少不了当年魏氏的提携。
郑氏在京行事张扬,郑双宜姊妹同姜莞到底对付不对付,外人说不清,做长辈的不会不知道。
暖阁小门一带上,屋中热腾腾的,反叫人心底生出三分躁意。
什么教女无方?
中宫也是郑氏女。
赵禹的笑容是泛冷的:“郑氏缘何能在户部连番哭穷的时候拿出那许多的粮食送去西北呢?
难道不是因为这十几年以来,父皇屡屡推恩郑氏全族吗?
钱阆士是明承三十年的进士及第,榜上有名,却奈何出身寒门,当初也只得了个七品的外放官,并没有资格留在京城,更进不了翰林院。
别说与郑氏交好的人家,就算是晋和帝一个眼神示意,也会有人站出来为郑氏一族开脱。
知遇之恩啊,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要高高举过头顶的,永志不忘。
郑家是活该。
只是可见全然清直之人也太难得些。
李福暗暗松口气,看晋和帝并没有不肯见的意思,便提步往殿外去迎了赵禹进门来。
赵禹往他斜对面的官帽椅去坐,腰杆挺直,人坐的相当板正,不答反问:“父皇想让儿臣替谁求情?”
但赵禹懒得管,更不可能当殿揭破。
赵禹对朝臣履历是门儿清的,随便一个拎出来,他大略想过,心中就有了数。
晋和帝一时无话。
此事京中传得沸沸扬扬,百姓们议论纷纷,如今只说郑氏一族金贵又体面,为着他家几次三番立下大功,郑氏的娘子们也成了这天底下顶顶金贵的女孩儿,连天家公主也敢顶撞羞辱!”
钱阆士今日行事,多少有些公报私仇的意思了。
这话多重啊。
晋和帝眼皮一沉:“钱卿有本要奏?”
高官厚禄,加官进爵,黄金珍宝,普天之下除了郑家,还有谁家有这样的皇恩浩荡?
他冷眼扫量过去,心下是有计较的。
就要入三月了,天早没那么冷,连地龙也都已经不再烧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