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看不出来
心中这么想着,张一凡看到大胖子气喘吁吁地在前头走着引路,一边还在介绍着沿途香山县的情况,他对这个大胖子的印象,终于好了一点。
毕竟,他可不想当那个被申公豹说中的人。
到了县衙门口时,太阳已经落山,只留下了西边染红的云彩。
时辰不早了。
不过县衙内外,都是打扫地干干净净,各类人等,全都各司其职,开着中门,迎接驸马和公主。
张一凡见此,便对典史说道:“虽然我不喜欢铺张浪费,不过你终归是有心了。早点散了,回去休息,等明日午后,再来衙门议事!”
听到这话,大胖子稍微愣了下,随后马上露出笑容,欢喜地又客套了几句。又严厉地交代了一下那些分在县衙里服侍的人,然后才离去。
戚祥带着他的手下,先去县衙里面全部逛了一遍,然后出来给他禀告之后,戚祥才让驸马和公主入内。
在此之前,张三等人,也已千恩万谢地离去了。
夜幕降临,张一凡一行人就在后衙院子里摆了两大桌,所有人一起就餐。
听到这话,张一凡低头看了下她额头,说道:“我这不是新政么?如果你真要抛头露面,像男人一样做事又咋了?除非不用你帮忙,不过我怀疑肯定会需要你帮忙!”
因此,他昨天的时候,就要求过,第二天午后再议事。
“凡哥,我想听故事睡觉了!”朱镜静忽然打了个哈欠道,“这主角是张小凡,那女主能不能改姓朱啊?“
就听马如海对自己管家说道:“我听那些民壮一说,就知道不妙,亏了之前有做一些准备,今天才算是应付过去了。”
心中想了一圈,他便抱着朱镜静说道:“我再看看这个典史怎么样,如果真得可以的话,那就准备用他,让他结合香山县的实际情况,给我提提建议,怎么展开这个新政比较好!”
第二天的时候,戚祥等不到驸马起床,便先赶去广东都司那边了。
别的不说,就说隔壁县的番禺县令道同,他就非常头疼一个事情,他治下有个乡绅,不但有钱,还把女儿嫁给了永嘉侯。使得永嘉侯几次过问番禺的事情,给道同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那行,只要能帮到凡哥,父皇要骂就骂好了。”朱镜静听了,也是兴奋起来道,“至少我能写写画画,对不对?”
不管怎么样,睡觉睡到自然醒,这是原则!
这样也好,有戚祥在,算是自己人了,那不管做什么都有底气。
“老爷放心,明日我再多加派点人手!”管家一听,立刻顺从地回答道。
张一凡听得点点头,戚祥他们这些人是朱元璋的亲卫,这次跟自己过来,明显是要保护自己,和香山县一样,不归地方管,也在情理之中。
马如海听了,顿时眉头一皱道:“以后不要说这等不敬的话,他是驸马,受皇帝宠信的,我们还要仰仗他。心中不敬,回头做事就容易露馅,明白么?”
县令对他们并不能直接任免,只有考评的权力,任免得看上级,看吏部。
于是,他便看向同桌的戚祥,问他道:“那你这边接下来是什么安排?”
不过回过神来,他也已接受。毕竟是他自己在那份奏章中提出来的,职业世袭的危害。
当然了,其中一桌,基本上就是戚祥的手下,毕竟有十个人。
听到这话,戚祥还真接了话题说道:“陛下说,驸马要在香山实施新政,其中也包括了军户不世袭,而是采用募兵制。因此,末将的手下,到时候也需要县衙这边帮忙招募!”
按照广州府知府方克勤给他介绍的经验,其中的门道很多。
不过他心中却是想着,二老爷看钱财看得很重,未必就那么容易说服,凭什么几个泥腿子都要给钱?
今天他也见到那个驸马了,嘴边的毛都没长出来,能有多大本事?
如果按照历史发展的话,道同和永嘉侯的矛盾还会激化,最终道同算是死在了永嘉侯的手中,而永嘉侯也因此被朱元璋用鞭子抽死!
随后,又说了一会话之后,便都休息了。
管家听了,连忙答应一声。
戚祥听了,便保持着严肃地表情回答道:“其他人先留在县衙听驸马和公主的差遣,我带两人明日赶往广东都司报备,让那边准备军需物资,然后就回来,在香山县内寻一处地方修建军营,招募兵士,设立千户所。”
古代当官,确实不是那么容易当的。
“老爷,他们都要给钱么?”管家一听,顿时有点不情愿道,“这些天为了这个驸马,府里真得是钱如流水,二老爷要是知道了,回头问起来怎么办?”
结果没想到,看这行程,似乎压根就没待,还要求永嘉侯把民壮都放了回来。
当然了,如此种种,都是对一般县令而言。
在他们讲故事睡觉这会儿,香山县的一处大宅子内,一群人也刚刚散去。如果张一凡看到的话,就会觉得眼熟。
他是知道永嘉侯和布政使要迎接驸马和公主的事情,只是他没资格去而已。
这都已经护送到地头,戚祥算是完成任务了。路上相处了这么长时间,也算是建立了一定的感情,总要问问情况的。
另外,还有那些胥吏,俗称刀笔吏,管着县衙的文案工作,也是一股势力。甚至可以说,县治如何,和他们有很大关系。县令的事情,也要通过他们去实施。
换这两位在这边的话,指不定这会还在为安顿下来而忙碌,哪有这么早就吃饱喝足,也不用担心晚上睡觉的事情。
还有,县衙的差役,比如三班,也就是捕快之类的,同样在县治中举足轻重。如果他们和盗贼之类勾结,影响会很大。
按照他的想法,驸马和公主肯定要在广州应酬,或者在广州好好休息下,吃好喝好,然后才来香山县的。
这后衙的内内外外,已经全部检查过,特别是张一凡和朱镜静歇息的地方,秋菊更是仔细地检查过,并把情况给朱镜静做了禀告。因此,朱镜静才有此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