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一百九十七章开始西北霸业
因为朝廷没有给秦王一家正式定罪,秦王一家在关中的田地,王道秋也不好现在就开卖。不过为了笼络人心,争取老百姓的支持,王道秋还是放出了风声,并派书吏去基层,开始重新丈量土地。
王道秋在山东打土豪分田地,可说是本年度大明的头条,这事现在大明的正常智商都知道。因此王道秋一放出风声,一派书吏下去重新丈量土地,整个关中平原那都沸腾了,百姓们纷纷奔走相告。有钱的赶紧准备好钱,没钱的赶快借钱,怎么着都要先把三成首付给凑出来,再眼巴巴的等着王道秋开始挂牌卖地。
形势很好,不是小好,而是大好。随着形势的发展,于是尽管朝廷对此还没有正式的诏令,王道秋还是乘势,先把那些秦王府众多龙子龙女,他们在偏远地区的那些“黑田”,先给转到了当地佃农的名下。
当然在朝廷没有正式下旨前,这事王道秋打了个擦边球,给地的前提,就是那些佃农家必须要出个青壮,去明军中当兵。这样一来,即使嘉靖帝事后问起来,王道秋也好扯谎,说是防患于末燃,怕陕西卫所兵变,提前先招良善之家的子弟,编练新军,以便镇压可能的陕西旧军兵变。
王道秋这让一部分佃农先拿着地,一是为给整个关中平原的百姓,吃个定心丸,让他们知道这是真要分地了。另一方面也是真招良家子编制新军,以便于将来对腐朽的卫所动手时,西北不至于没有足够的军力,应付内忧外患。
种国老百姓信奉眼见为实,于是当王道秋让一部分佃农,先得到了地后,余下的关中百姓,那更是眼巴巴看着王道秋了,深怕嘉靖帝会下旨,把王道秋给调走了。
甚至离关中平原不远的银川、兰州,大明庆王、肃王的封地,那儿的百姓看着庆王府、肃王府,怎么看是怎么怨毒,怎么这两王还能活着,王剃头怎么还不来啊?要不,咱们组团去西安,邀请一下吧?
匆匆几天过去,当各种罪证和陕西上百名文武的弹劾书,通过朝廷驿卒,八百里加急送到北京。嘉靖帝知道秦王府里居然还有座地下金銮殿,历代秦王、秦王妃都称帝称后,嘉靖帝是龙颜大怒,当即就派宗正带着宗正府的人,亲自去西安。
同时嘉靖帝为堵诸王之口,也传旨临近西安的山西晋王、银川庆王、兰州肃王、开封的周王,襄阳的襄王,一共五个藩王,一起去西安共审秦王一家。
铁证如山,秦王朱怀埢父子无可抵赖,最后由宗正大人亲自主持,在晋王、周王等五个大明藩王的见证下,大明秦王一脉所有亲族,共一千余人都被赐毒酒。
解决掉了秦王一脉,看着秦王一脉龙子龙女的尸体,在柴火中慢慢变成灰烬之时。宗正大人凑到了王道秋的身边,小声的问道:“此间事了,明日老夫就要回京了,不知太傅大人你的差事,准备的怎么样了?”
“回禀宗正大人,秦王府的东西,共三百九十个大木箱子,前些日子已经着锦衣卫,秘密送往了潼关,只等宗正大人前去接收,并押往京师。另外这三百九十个大木箱中,其中有二十只是没有登记在册的,算是宗正大人这趟的辛苦费。”
“辛苦费,这不好吧?”听王道秋说给他,二十大木箱子的金银财宝作为辛苦费。宗正大人心里很爽,但面上他还是要装一下的。
知道官场上的这些表演需要,王道秋忙继续小声的说道:“宗正大人主管宗人府皇家事务,天子家臣、位高权重。想必皇上的规矩,您也是有所耳闻的。咱皇上厚道,知道皇帝不差饿兵这个道理。所以咱皇上从来不白使唤人,每次都会给臣下留三成,作为辛苦费的。山东那样,这次陕西也一样。这次我陕西这边,和司礼监、锦衣卫,宗正府共分三成,那二十个大箱子,就是宗正府该得的。”
王道秋说话直接,没有官场上的那些弯弯绕。王道秋这么说话,宗正大人虽感慨王道秋脸皮太厚,分脏都说的那么明。但王道秋既然把话都直接明白说了,宗正大人也知道了,这次又是嘉靖帝拿的七成大头,自己和王道秋、锦衣卫、司礼监分三成,大家都有份,那这脏他也分的放心了。
于是明白这脏分的无风险后,宗正大人笑着跳过这个话题,又跟王道秋说道:“来之前,皇上嘱咐我给太傅大人带句话,陕西不同于山东,陕西地处边关,土地又较贫瘠,还牵涉边军。所以皇上让太傅大人,处理陕西这边事,可以适当让利。至于太傅大人所呈,想改革陕西这边的军队卫所,皇上让太傅大人便宜行事,但不可操之过急,以免惹得那帮人狗急跳墙,引鞑子入关。”
“是,多谢宗正大人提醒!也请宗正大人转禀皇上,陕西这边事,下官一定会谨慎从事,力求不引起大的动乱。”
“好好好,太傅大人的话,本官回京后一定转禀皇上,太傅大人年纪虽轻,但办事确是稳妥的,这个本官和皇上都是放心的。那此间事,就辛苦太傅大人了。”
“不辛苦,不辛苦,忠君之事,臣子的本份。”
…………
翌日一早,王道秋在西安城门口,送走宗正和五位大明藩王。一回头他就召周尚文和李国栋开小会。会议一开始,王道秋就问起了,军事准备的问题。
见王道秋问,负责新军招募的李国栋忙回答道:“禀报恩相,至恩相那当四年兵,除正常军饷外,还可获四亩地的政策一岀。关中的那些好汉子,都是踊跃涌向军营。现在我们已经选了,十八岁至二十五岁的关中青壮,共七千多人送入了军队,与我们原先的那些山东兵、辽东兵、淮西兵,混和编练。现在我们手里控制的陕西新军,已近二万人,占据了关中平原各个主要县府,以及潼关天险。”
手里己有了二万嫡系军队,这让王道秋心里有了底气。但这区区二万军队,对于要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还是差距太大。
于是李国栋话一说完,王道秋就说道:“现在秦王府的龙子龙孙,全成灰了。秦王一家在关中平原上,那近二千万亩的田地,择日也要开卖了,到时我们就是金山银山,不差钱。这样,我拨出十万亩好田,继续实行我们原来的政策,在关中再招二万五千健卒。”
“新募的这些健卒,其中一万五千留关中整训,一万送延绥,支援那儿的戚继光。另外跟着我进陕西的原山东老兵,这次也别亏待,最低赏二十个银元,官阶高一级多赏十个银元。还有周老将军的那些亲兵,一人赏五十个银元。当然李总兵和周老将军,你俩这次一人赏三万个银元。”
“谢大人”
“谢恩相”
王道秋打赏如此大方,李国栋和周尚文也是喜出望外,这一下子他们自己的和手下人的,都有了,可说是皆大欢喜。
尤其是周尚文,他早听说当日他,派给王道秋的马芳那帮人,跟王道秋去一趟山东,这帮人全发了。
这帮人去辽东前,回大同安置家人,那出手都是以百两、千两计的。这可把大同那帮兵给羡慕坏了,都怨恨周尚文,当初为什么不派自己跟着王道秋去山东。甚至连周尚文自己的儿子,都埋怨周尚文,有这好事为什么不照顾自己家,反而去便宜了马芳那个狗奴才。
王道秋有钱,对跟随他的军士很大方,这周尚文知道,可他是真想不到。他周尚文既非王道秋的嫡系,也没帮王道秋做什么大功劳,可王道秋竟会一次就赏他三万个大洋。要知道周尚文从十六岁起就世袭指挥同知,戎马五十多年,他也没攒下三万个大洋啊!
士为知已者死,跟大哥一定要选个,既有本事又大方的。而王道秋无疑符合这个好大哥的标准。
于是王道秋这三万个大洋一赏下去,周尚文就厚着老脸说道:“太傅大人,我周尚文今年七十多了,从军五十多年,从末见过如太傅大人这般,既有本事又豪爽的上官。太傅大人,人老了,对于自己也无所求了,一切牵挂都在儿孙。所以不知我周尚文的那些儿孙,是否有幸能追随太傅大人您?”
周尚文这话什么意思?这是要带着他整个周家认主公了?想着周尚文七十多岁还奋战在国家边防一线,想着后来周尚文的那些儿子,全部战死在宣大前线。这周家也算是满门忠烈,王道秋现在是真不忍心拒绝。
但想到嘉靖帝不可能让自己长期掌握军权,边关大将与近侍大臣交往过密,对双方都不好。于是王道秋只能狠着心,将残酷的事实对周尚文明言。
不过在最后,王道秋也向周尚文承诺,一定会在朝堂上为周家主持公道,绝不会让周尚文的那些儿孙,也吃周尚文曾经的那些冤枉,数次被人诬告下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