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日到达,已经在蓬莱停留了八天。
……
“想我李纲沉沉浮浮一辈子,还有什么看不透的。你还是没有看明白,在你看来这是大事、大坏事。可在我看来,对于兴汉盟来说,这并不算什么,孔家只是一个大一些的士绅而已。”
“崧老,这报纸真是好东西啊,比我们江南的小报厉害太多了。”伯纪评价道。
“权利的来源?”许翰低头思量这句话。
江南的读书人之间也会有一些小报,都是自费的,给圈子内的人免费发放。
新一期的《百姓旬报》因为刊印了刘信启抄衍圣公府的大新闻,加上一些对于衍圣公府发迹过程介绍的内容,版面增加了许多,整整八大张,三十二页。一斤粮票的售价,光计算纸张和印刷成本,真的是会到姥姥家,好在目前报纸的广告收入已经很可观。
“伯纪,对于刘信启的行为你怎么看?”坐在四方桌子北边的的老者问道。
“还是你厉害,真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出了这么大的事,你竟然还能静下心来看报纸。”崧老喝了一口酒,就了一口青豆。
最差的情况就是刘信启给每个村庄、每个街坊都派驻一名战士,有了战士作为“定海神针”,兴汉盟乱不了,离了谁都乱不了。
七月十日,蓬莱县,君悦酒楼。
二楼窗边的饭桌上坐着四个人,两个老人两个中年人,一边悠闲的喝酒吃菜,一边细声谈论。
原本计划在登州各处转转,可是李纲进了蓬莱之后,就不想走了。派人想方设法搜集了往期的《百姓旬报》、《工商旬报》和《科学旬报》,找了一家价格适中的客栈住了下来,每天不是在城中闲转、去码头闲转、去学堂闲转,就是光顾城里各家酒楼饭馆。
“很大胆。”被称为伯纪的老者回道,继续看着手中的《百姓旬报》。
在大多数士子的理念中,百姓是一种“庄稼”,官员管理“庄稼”,收获“税收”。只有极少一部分人能够理解并且认可:“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需知百姓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可覆舟!”
近来,许翰看明白,朝堂上根本就争执不出什么来,官家对自己也盯得松了,就请假回家,再次邀请李纲北上。两人乘坐江南商人的海船,用了二十天时间从钱塘江口来到了蓬莱。
实际上若是刘信启没有系统帮助,周心远说的这些还真的有可能发生。
“想明白了?”李纲抬头喵了一眼许翰,继续看手中的报纸,好像里面有什么绝世宝物一样。
“我觉得不是军队。当兵的总要吃饭拿饷,这些钱从哪里来?还不是要文人帮他刘信启牧民收税,若是没有这些文人士子,他刘信启拿什么供养手下的军队。”许翰摇了摇头否定了自己的猜测。
给人的感觉就是,兴汉盟是一个真正的“士大夫于天子共治天下”的政体。
“你错了。”李纲道。
“我错在哪里?”许翰不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