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可随其一同以副使的身份前往,见机行事!”卫青当即提议道。
“彻儿呀,坐!”太皇太后在让刘彻坐下后,忍不住的开口询问道,“东瓯国的事……议的怎么样了?”
“这几年,虎符虽然一直在太皇太后的手中,但由于朝廷已经不设立太尉一职,所以,现如今朝廷真正掌兵的,其实是一个很不起眼的人!”卫青在此时开口说道。
“臣在!”卫青身旁的那位官员当即应声道。
“韩嫣!”刘彻蓦地开口呼唤道。
只不过,却也就是在此时,皇帝刘彻蓦地将自己手中正在擦拭着的长剑收刀入鞘了,那凌厉无比的长剑回鞘声,顿时使得卫青心中一凛……
对于这位大臣的建议,皇帝刘彻却是这般回应道:“老子兵道,静而动,正而奇,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是在无形无迹之中,不知不觉就将事情给办了……这才是用兵的最高境界!”
“大汉……雄起!”
“所以呢,老身一向是不主张动刀动枪的,我倒主张派个使节去游说、斡旋一下,劝劝他们,两边都别打了,最多虚张一下声势,吓唬吓唬那些不听话的,还是要想如何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
“更可笑的是,这个老妇人竟然还说什么虚张声势、吓唬吓唬一下匈奴——试问,连打都不敢打,你又拿什么去虚张声势、吓唬别人?”
此刻,刘彻的寝宫之中,早已等待多时的卫青和另一位官员,在面面相觑了一番之后,终究是由卫青先行问询了出声:“陛下……谈的怎么样了?”
“恐怕困难!”程不识想也不想的直接回禀道。
“臣以为,陛下的目标一定要单纯,不翻历史旧账,重在恢复陛下的权威!”卫青当即建议道。
“回奶奶……”刘彻深吸一口气后,当即很是郑重的说着道,“孙儿大胆,孙儿将廷议改为了朝议!”
“严助来了吗?”刘彻没有在此事上多言,反倒是询问起了一个貌似不相干的人名道。
“老太太说……”春陀眼见得刘彻没有任何不高兴的神情,当即再次将自己知晓的事情和盘托出道,“要不战而屈人之兵,最多就是允许派遣使节去各方斡旋!”
对于春陀的回答有些不满的刘彻开口纠正其错意道:“太皇太后不让大举用兵……但却没有说不让用兵——只要派遣使节,就可以调动会稽驻兵!”
听得卫青之言的刘彻轻轻颔首道:“许昌、莊青翟他们,怕的就是这个!”
与此同时,屏幕中的皇帝刘彻像是完全没有看到太皇太后的脸色一般,继续直言道:“朝议认为,东瓯是我朝的属臣之国,东瓯的安全,与我大汉有唇齿相依的联系,所以,多数朝臣认为,我大汉朝廷应该出兵援助东瓯!”
待得韩嫣下去请人了之后,皇帝刘彻走到卫青的身边轻声提醒着他道:“等到严助进来后,先不要和他谈虎符的事情——像这样的书生,一旦和他交了底,真到了地方上,就怕他理不直、气不壮,反让会稽的地方官员们生疑!”
“朕可以直接授予他朕的节杖和朕的手诏,他凭此就可以‘调动’会稽的当地军队!”刘彻言之凿凿的如是言道,仿佛已经忘记了还有虎符一事一般。
“叫严助进来!”刘彻吩咐着韩嫣其人道。
刘彻不言,只是直接抽出了自己的腰间长剑,随后从一旁的内侍手中接过了布帛,开始仔仔细细的擦拭起了自己的出鞘长剑来了。
对于皇帝刘彻的言语,太皇太后冷然的开口质问道:“你说的多数……是谁?那少数……又是些什么人呢?”
“谁?”另一位大臣忍不住开口询问道。
屏幕中,因为程不识的回答和太皇太后的阻挠,皇帝刘彻最终只能十分无奈的离开了太皇太后所住的宫殿。
“锵——”
只不过,依旧觉得不保险的刘彻再次拿起了自己先前放在桌案上的长剑。
说着,刘彻便将自己的配剑扔给了殿中站立着的卫青……
心中有些踌躇的刘彻,忍不住的就想要从卫青这里得到肯定:“你觉得严助……能胜任吗?”
一旁的那位大臣在闻听卫青此言道,当即建议皇帝刘彻道:“那……陛下在和天皇太后谈之前,不妨先和那位程不识将军讨论一次!”
“锵——”
一旁,知晓刘彻心意的春陀在小心的观察了一番刘彻的脸色后,当即开口替皇帝刘彻回答道:“太皇太后她老人家自是不允许陛下妄动了!”
此时,和之前相比,太皇太后无疑苍老了许多。
伴随着太皇太后愈发的年迈,刘彻对于此事反倒是不怎么急切了——毕竟……该是自己的,终究是要重新被自己给掌握在手心里的!
“若是如此,朕倒是能够原谅他!”刘彻淡淡的插言了一句道——很显然,若是武安侯反对的原因不是因为魏其侯的话,那么,等待着武安侯的结局,绝不会太好!
望着离去的程不识背影,刘彻忍不住冷然一笑道:“老谋深算的程将军……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只不过,面对卫青的再次询问,刘彻却依旧没有任何回答的意思,从始至终,他都在默默地擦拭着自己的长剑。
很显然,刘彻这是在玩文字游戏了。
“卑将叩见陛下、太皇太后!”程不识进入殿中之中,当即拱手而拜道。
随后,刘彻便带领着春陀,大踏步的直往自己的寝宫方向而去。
“陛下?”卫青小心翼翼的再次提醒了一声道。
“东宫的卫尉……程不识将军!”卫青当即回复此人道。
“大汉……你一定要在刘彻的带领下再次伟大起来啊!”
“刘彻……加油!大汉……加油!”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