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最新地址:www.22biqu.com
笔趣阁 > 王阳明(全集) > 第39章 开荒种地 土中刨食

第39章 开荒种地 土中刨食

第39章 开荒种地 土中刨食

小孤山上,石洞可以安身。行李搬进了山洞,王阳明心里还挂念着驿站废墟这儿。王阳明在废墟处茫无目的地踱着步,打量着刻有“皇明龙场驿”的石碑,心里想象着昔日人马喧闹的热闹景象。

马嘶鸣声和马喷响鼻声钻进了王阳明的耳膜。起初,王阳明没有理会,他以为那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可再听听,那分明是从身后的远方传过来的。身边的王祥耳朵尖,指着西方惊喜道:“老爹,那边来了一队人马,一大队!”王阳明扭转身,发现从西方河谷里,沿着驿道跑过来一队人马,足足有四十几骑。人马越来越近,人欢马叫,马蹄声声,一阵嘈杂。人马来到跟前,只听一个声音喝问道:“奇怪!这荒废的龙场驿站,怎么有汉人活动?过去问问清楚!”

这声音王阳明听得清楚,竟然是江淮口音的汉人。只见一个三十多岁的军人,翻身下马,疾步跑到王阳明跟前,一扬马鞭,正要喝问,看到王阳明一脸威严,并非山野之人,马上马鞭朝下,一抱拳问道:“先生哪里人?为何在此活动?啊,鄙人是毕节卫指挥使帐下经历司经历。”

王阳明一抱拳,说道:“鄙人王守仁,是这里的驿丞。”旁边的王祥补充道:“我们老爹原来是兵部武选司主事。”

经历听到是个驿丞,眼神中浮现出了鄙夷,再听这人竟当过兵部武选司主事,眼神中的鄙夷马上退去了,他笑嘻嘻地问道:“王驿丞,这儿房倒屋塌的,你怎么当驿丞?”

卫所经历是个从七品,按品阶王阳明作揖施礼,之后,他问道:“经历大人,你们这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经历发牢骚说:“我们西北毕节、赤水、乌撒、永宁四个卫,每年春天,挥使大人要到贵州都司晋见都阃。前些年,一路上驿站侍候吃住,省了好多事。这两年驿站都抛荒了,卫里没办法,只好自带行李帐篷,沿途吃住。唉,王驿丞,你还在这儿穷守啥呀!那个宣慰使一心要废驿站,你怕是不仅房住不上,耽搁久了还会饿肚子的。我劝你,趁早赶紧收拾收拾,走人吧!”经历说完,他扭身跑向自己的人马。都阃是都司都指挥使的雅称,挥使是对卫指挥使的雅称。

四个卫四位正三品指挥使结伴而行,一旦失礼吃罪不起。王阳明随在经历身后,紧走几步跟了过去,跪在道边,等经历禀告完毕,开口说道:“龙场驿驿丞王守仁,给各位挥使大人磕头。下官无房无粮,不能供应侍候,实在是抱歉得很。”

马上一个白胡子老头哈哈笑道:“也真难为你了,你还是先管饱自己的肚子再说吧。几位老弟,我们走吧!”随着几声“驾驾”的吆喝声,一队人马扬长而去。

王阳明有些沮丧,骑马的老头说得对,自己这个驿丞恐怕一时半会儿行不了驿丞的职责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山洞可以住,吃饭呢?看样子,是指望不上宣慰使供应吃喝了。从贵州城带来的粮食有限,三个壮小伙子正是填饭长身子的年纪,他们跟着自己一路吃了不少苦,不能让孩子们吃不上饭。怎么办?回去吗?逃走吗?没有朝廷的命令,擅离职守,那是罪上加罪。不走得吃饭,吃饭,王阳明拍着自己的肚皮,自言自语道:“可惜不是神仙呀!是人都得吃饭!”远处河滩里是彝家寨子里的庄稼地,一片一片,绿油油的。王阳明心里一动,对身后的王祥说道:“王祥,你知道这些卫所军人平常都干什么吗?”

王祥说道:“军人不操兵打仗还能干什么?”

王阳明笑了笑,说道:“俗话说,吃粮当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粮食打不成仗。长途运粮,山山水水,重重阻隔,比种粮食还难。兵法讲,就粮于敌,就是说最好是吃敌人的粮食。远在汉代,一位政治家曹孟德想出了屯田的办法。当兵的哪能天天打仗。军队一半时间操练,一半时间种粮,半农半兵,战守结合,从这一点上来说,本朝太祖爷建立的这个卫所制度很是英明。王祥,你会不会种地?”

王祥笑了笑,问道:“老爹,你讲书时不是讲过吗?孔圣人说过,庄稼活都是小人的事。”

王阳明哈哈一笑道:“没有小人,大人都得饿死。前几天在贵州城里,我给老前辈写过一篇《远俗亭记》:俗不俗在于事,雅不雅在于心。这话,你懂吗?”见王祥摇头,王阳明继续说道,“慢慢懂吧。我们读书人讲究耕读传家,读书人不能废了农事,庄稼小民如果能够读书,那会是一个什么情景呢?人人有饭吃,人人读书明理,会不会是大同世界呢?”王阳明停下幻想,果断地说道,“王祥,我们租上几亩地,自力更生吧!现在正是春天,还没有耽误农时。”

经过日木和子日的奔走,了一钱银子,从寨子里头人那里租来了四亩地,在小孤山东面。在驿站二里地外,有座小山岗,叫龙岗山,租的是那山脚下西边的一片平缓的坡地。

王阳明领着王祥、王金和王舍,亲自下手,日木和子日也跟着帮忙,几个人,刀耕火种。王阳明安排说:“第一步,先把荒草用火烧了,草灰可以做肥料。然后我们松土、平整,筑成水畦土垄,好插秧好浇水。”

王金有疑问,道:“老爹,咱老家人多地少,山里山外,没有荒过一片平地,没有闲过一片坡地,他们这里成片的坡地都撂着荒,真心疼人。”

王阳明笑笑说道:“要是到了鞑靼草原,你更心疼,一望无际的平原,都是草。生活方式不同,草原上人吃牛羊,不靠粮食。哦,对了,日木,你们过日子都吃啥粮食?”

日木答道:“老爹,咱们这儿一半吃粮食一半吃牛羊。谁家羊多,谁家最富。听寨子里长老说,当年皇帝大人老爷爷,赏给俺们大统领奢香夫人三十袋子白米,说是要她拿回来做种子。老辈人没见过白米,都当宝贝一样地供在祖宗牌位前。长老们说,俺们贵州,地无三尺平,没地方种。以前俺们宣慰司老祖宗应承过,给皇帝大人老爷爷每年上贡八万石粮食,后来供应不上,就减为三万石,听说现在是两万石。没有平地,哪有粮食呀!听长老们说,早年为收粮食上贡皇帝大人老爷爷,势力小些的土司老爷收不够,还有被逼得自杀的。”

王祥闻言应声道:“是呀,从湖广一路过来,就没见过大片平地的。就这河滩里,还多少有些平地,也被他们荒了不少。日木大哥,你们都种啥粮食呀?”

日木说道:“这里种莜麦多,麦子人吃,麦秆马羊吃。还有谷子、黄豆、芋头、山药。种的菜有萝卜、白菜、韭菜、元根。听说,俺们宣慰司地面上,靠近卫所的地方,有跟着军人学种白米的。收米时,那些军人只割米穗,米秆留给冬天从山顶回到山谷过冬的牲口吃。”

王舍问道:“老爹,听他说这话,好像咱老家好多东西他们这里都没有呀!我在外面学厨,吃过一样东西叫红薯,还有生,他们这里都没有。”

王阳明说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说的红薯、生,都是海外传过来的,才传到福建和浙江沿海地区。北京还没有呢。我们这块地,能借势把龙岗山泉引过来,可以种上水稻。水上不去的坡地种谷子,湿地种些菜。”

王金说道:“老爹,菜我们可以从山里摘。我见后山有山韭菜,有蕨菜,有蘑菇,有山葱,有竹笋。他们这些人不会做,不知道吃。”

王阳明说道:“哦,萝卜白菜总是要种的。按我们老家的方法种上水稻。王金,你种过地吧,育过苗插过秧吗?”

王舍抢着回答道:“老爹,育苗插秧,我就会。”

王阳明说道:“那好,我们种上水稻,收割后我们自己有粮食吃,也把他们这块闲地开荒了,还能给他们做个榜样,待将来他们学会种水稻,会发现大米比莜麦、小米,既产量高又好吃。是不是这样,日木?”

日木笑着回答道:“老爹,你说得对。我在你这儿吃的白米,又香又黏,有嚼头。等我学会了,我们也种水稻。”

一场火燎过之后是一地的黑灰,王阳明、王祥、王金、王舍,一起动手,刨地松土。几天工夫,一块坡地被划分成三部分,平地围成垄沟田畦,接上山泉做水田;坡地存不住水,做旱田;再留一块,做菜园。

春末农时,伴随着汗水,伴随着希望,一粒粒种子被播撒下去。

春种夏收,现在是夏初,要吃饭还指靠不上地里的庄稼。带来的大米很快被四张嘴报销了。托日木和子日到寨子里买大米,寨子里没有大米。退而求其次,买莜麦和小米吧。谁知道,两个人却空着手回来了。

在山洞口,日木哭丧着脸说道:“老爹,头人不让卖给你们粮食。我们买不来粮食。”

王舍喊道:“为什么?嫌银子扎手吗?要是……”

王阳明对王舍喝叫道:“闭嘴!不得胡说。”王阳明心里清楚,这事恐怕原因不在头人这儿,应该与宣慰使有关,这明显是撵人呢。王阳明对日木说道:“日木,先从你们家借个十几斤。明天我们去城里买。”

送走日木和子日,王阳明写了一封信,递给王祥道:“明天一早,你和王金去城里,把这封信交给毛宪副。买了粮食,雇牲口驮回来。”宪副是对按察司副使的雅称。

(本章完)

『记住本站最新地址 www.22biqu.com』
相邻小说: 北马秘闻 徐徐诱之 两京十五日(全集) 大江东去(欢乐颂作者阿耐代表作) 你也走了很远的路吧 奇货套装(全八册) 狂人日记 小王子 法医秦明:遗忘者 藏天图志(民调局异闻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