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排挤
轻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会珍惜,人与人之间如此,国与国之间更是如此。
易卜拉欣觉得贾琏没骗人,因为完全没有必要。更别说哪个国家内部没有斗争呢?
只要是人聚在一起,内部就会有矛盾。
易卜拉欣告辞离开后,使团休整了数日,继续登船北上。
走海路到天津,下船后看到铁路,易卜拉欣向使团的成员们介绍,这是大周帝国独有的蒸汽机车,行驶在铁路上可以昼夜不停。
这一路上的使团成员们,发出的惊叹声已经足够多了,已经都麻木了,看见火车在铁路上还是发出了惊叹声。
鸿胪寺的官员对于使团还算客气,照例让他们在码头附近隔离半个月。
贾琏制定的相关条例,作为受益者的鸿胪寺,坚决执行。
易卜拉欣这一路上没少与使团的成员们沟通,希望大家能有一个统一的思想,达成此次访问的目的。
这些使团成员开始非常傲慢,自从登陆之后,全都变的自卑。
以前不少人觉得东方帝国太傲慢了,不就是卖了点武器给奥斯曼么?登陆之后,吃的住的,所见所闻,给这帮人干抑郁了。
隔离期间这些人也都没有抱怨的意思,都在为此番使命感到担忧。
上一任皇帝热衷的事情,不等于这一任皇帝会喜欢。
半个月后,使团登上火车,沿途的一切令使团成员的自卑加深了。所有人都在庆幸,东方帝国距离遥远,并且没有太大的野心。
穆罕穆德作为常驻公使已经到期了,这次他特意来接使团,并且向继任者介绍在帝都工作的内容。
提到新君李元时,穆罕穆德表示,周帝国的新皇帝,对外邦的态度更为强硬一些。这点看看英国人和葡萄牙人的遭遇就知道了。
易卜拉欣与穆罕穆德一番交流后,进一步确认了贾琏的说法。也加深了此次使命的担忧!
两人一致认为,一定要抓住眼下欧洲大乱的时间窗口,完善国内的变法,以此达到强国强军的目的,应对下一次来自欧洲的侵略。
以前的奥斯曼帝国,整体上对欧洲心向往之,接触了东方帝国后,渐渐的出现了依靠东方的帮助,达到强国目的思潮,并且成为潮流。
使团所有成员是没机会拜见皇帝李元的,休整一日后,易卜拉欣和穆罕穆德一起拜见了李元。
递交了国书之后,易卜拉欣提出了两国加深合作的意向。
李元对此并没有任何表态,说了几句客气话,饭都没留就让他们回去了。
会见结束后,李元叫来内阁成员以及鸿胪寺卿,就此事进行商议。
内阁的意见并不统一,甚至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争论的双方以方颂和李清为代表,前者主张先帝制定的政策应该继续执行并加强深化,后者则认为先帝的主张没问题,但是此番奥斯曼帝国要求太多了,怎么可以将现金的技术进行转让呢。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都没有办法说服对方。
李元这段时间已经习惯了,很多时候内阁大臣之间的争论,不是单纯的要争论,可能是为了主导权,也可能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不知为何,李元看着这帮内阁大臣口沫横飞的样子,心里很是烦躁,忍不住想起了贾琏。
如果先生在此,他会如何教朕呢?
李元有点走神了,抬头看着天板,耳边的噪音影响不到他了。
突然,四周安静了,李元低头看一眼,众臣停止了争吵。
“咳!”李元咳嗽一声,众人看来时才道:“散了吧!”
说完李元起身走了,林如海起身恭送,众人随后。
回到乾清宫,李元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给贾琏去信一封,询问他的意见。
至于内阁,继续吵就是了!朝廷的政务,就是在不断的争吵中解决的。
用先生的话说,吵吵更健康!
李元不是不想乾纲独断,而是他亲政不久,还没有全面掌握朝廷,如今还处在学习的阶段。
不能不说,李元很有耐心,但他的耐心也是有限的,所以才要请教贾琏。
远在广州的贾琏,最近倒是清闲了许多,王家那边迟迟没有回信,贾琏也不着急,现阶段还是慢慢的摸底,搜集情报,等到时机成熟了,行雷霆一击,狠狠的打击一下沿海各地的走私,主要是大烟走私,其他是顺带。
澳门方面的撤离还在继续,每天都有一两条船离开,为了省事,澳门总督特意让贾琏的人盯着装船,免得到了海上检查,反而费时费力。
薛蟠这边很快带来一个消息,沙逊躲在印度,行踪难以确定,请示要不要派人上岸去干掉他。
贾琏表示没必要冒险行事,而是告诉薛蟠,行商过程中,对鱿鱼警惕一点,这类人可以做生意,但不能深交。
理由也很强大,此辈深谙人性,唯利是图,做事不择手段,接触的过程中必须严加防备。
还是那句话,做生意没问题,别的就不要多想了。
贾琏交代薛蟠,可以加大向印度走私军火的力度,让各路土王们,手上多一点反抗的力量肯定是没错的。
现在殖民的是东印度公司,一度差点搞不下去,后来英国政府介入了,才算是稳定住了局面。
所以,不要给英国这根搅屎棍机会,要先下手去搅和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