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印度也是有过大起义的,贾琏希望将来这个起义更激烈一点。
<div id=“pf-15812-1“ data-format=“audio“ data-lazy=“false“>
还有就是果阿的葡萄牙人,他们现在的日子也不好过。当然了,生意还能继续做,但澳门这块落脚点算是丢了。
说起来葡萄牙人也是挺悲催的,先是被英国人打一顿,跪了给英国当小弟也没用,只能苦苦支撑。
这大概就是小国的悲哀!
李元的信送到广州,贾琏接待了送信的龙禁尉,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看完了密信后,贾琏一夜没睡,写了一封回信。
不同于内阁大臣们总是立足于国内的情况来争论,贾琏是从全世界的角度来分析此事。
先说奥斯曼的历史,再说地缘的重要性,说明白之后再分析。最后得出一个论断,眼下的世界无非东西两强,东强自然是周帝国,西强则为欧洲。随着海洋时代的到来,未来掌握海权的重要性被提到了最高等级。海洋带来的利益,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外部补充。由此可见,东西方一定会有争夺海洋主导权的时候,届时一定会爆发剧烈的冲突,除非周帝国放弃利益,闭关锁国等着西方打上门的一天。
从这个角度出发,陆地上欧亚大陆交界处的地区,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这些国家强大了,必将牵制欧洲各位,使其无法全力向外发展。
这其中,一个是奥斯曼,一个是波斯,这两个国家地缘位置最为重要,而且都是沙俄的仇敌。这也是为何要在波斯湾谋求立足之地的原因。
综上所述,一定程度上给予这两个国家帮助,让它们更为强大一些,对于周帝国有长远的好处。
至于说到技术转让的事情,贾琏坦言,眼下周帝国军事科技的领先是暂时的,欧洲因为战争不休,在启蒙运动的基础上,实学发展极快,未来一定会迎来技术爆发,追赶上周帝国的领先优势。
与其担心技术外流,还不如担心一下国内技术进步的速度。为此,不但要加强两国之间的合作,还要加快与西方的学术交流,掌握西方技术的情况。贾琏因此建议,学生前往欧洲留学,同时也邀请欧洲学生来留学。
贾琏强调,一定要抓住欧洲战争的时间窗口,加快移民速度,彻底的将南洋现有殖民地同化。如此,扼守李家坡的周帝国,有足够的时间来发展,保证在这个大争之世中不落下风。当然,作为主动的一方,此事也不能着急,要拖一段时间,让奥斯曼一方觉得此事来之不易。
最后贾琏还强调了一点,内部治理的问题一点不能着急,现阶段应该让内阁充分发挥,陛下只要提要求即可。
回信以最快的速度送回了京师,李元第一时间看完后,陷入了长时间的思索中。
李元看明白了,贾琏的核心思想还是不要着急,任何事情都不要着急。先停下来看看清楚了再做决定。
尽管贾琏没有明说,李元还是领会到了其中的关键,那就是身为一国之君,任何决定产生的后果都是全国性的。
所以,内阁愿意吵,那就继续吵就是了,等他们吵出一个结果来,如果不满意就打回去,让他们继续吵。
至于内政呢,还是先抓吏治,吏治的问题不改善,任何政策在执行的时候都会走样。
实际上所有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不可能不走样。自上而下的过程中各个利益方,都会让政策的执行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去使劲。
登基以来,李元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皇帝不好当。单单眼皮底下的一群人,内部利益就不好平衡。
要耐心,一定要有耐心,京城不是南洋,皇帝不是南洋大臣。
深刻领会之后的李元,再次开会时显得非常的淡定。不管什么事情,都让内阁先吵个够。
这不,最新的一次内阁会议又吵起来了,居然还与贾琏有关。
起因是广东道御史上奏,弹劾两广总督崔成,不敬钦差,不尊上命!
内阁会议上,方颂突施冷箭,直奔崔成而来。
这一家伙李清不干了,当即反击。堂堂正二品大员,就因为一份无关痛痒的弹劾,居然要拿到内阁来说?
这下李元来劲了,饶有兴趣的听两人吵架,顺便要来弹章仔细的看了起来。同时也弄清楚了事情的原由。
原来广东道御史的奏本,送到通政司后,照例转到方颂处,正常情况方颂应该与大家商量,而不是拿到内阁会议上当着皇帝的面说。
这不是最近方颂与李清处处作对么,今天突然来了一个狠的。
奏本上将贾琏南下的事情说了个清楚,随后弹劾崔成,最初借故去了广西,然后一直称病留在桂林。偏偏“有病”的崔成,在桂林那边整天游山玩水,饮酒作乐。这哪里是生病,明明是不敬钦差,避而不见,对抗上命。
方颂之所以这么搞,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最近李清与他的矛盾激化了。根子还是在人事上,副都御使告老后,方颂有自己推荐的人选,李清坚决反对,并且还推荐了自己的人选。这个就比较过分了,往督察院安插人手,这不是越界了么?
两人在内阁争执,林如海这边态度暧昧,没有表态,所以事情暂时拖着。
这个就让方颂很愤怒,关键方颂在督察院的根基不深,如果没有林如海的支持,他是很难彻底掌握督察院的。
尽管是内阁大臣,将督察院视作基本盘的方颂,对于副都御使势在必得。李清横插一杠子,方颂自然要强烈的反击。
从林如海的角度看,这两位争一争没坏处,过一段时间再出手调解就是。
结果方颂的危机感极为强烈,立刻做出了激烈的反应。
正好赶上贾琏在广州,两广总督避而不见的情况,方颂通过广东道御史知道后,立刻授意弹劾崔成。
别的事情呢,李元是乐于看戏的,但是牵扯到贾琏身上,那就不能等闲视之了。
听两人吵了一会之后,弄清楚来龙去脉的李元,不动声色的看了一眼林如海。
要知道林如海在督察院的力量极为强大,入阁之后分管过吏部,承辉帝后期尽管进行了改变,内阁大臣不再兼任各部的尚书。看似低调的林如海,实际上手里的权利非常惊人。相比之下,李清兼任过礼部尚书,现在又分管户部,在内阁坐稳了次辅的位子。
而方颂虽然是阁臣,实际上的支持主要来自督察院,以及先帝的支持。也就是说,内阁如果要说地位不稳,方颂排第一。
李元心里默默的算一笔账,贾琏是一定要入阁的,趁着任期将至,将方颂排挤出去,是不是可以说,首辅次辅都会愿意看到的呢?
这场内阁内部的争斗之戏,掌握了分析方法后,意外的不复杂。
李元再次心里给贾琏点了个赞!教的真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