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发生的变化,暂时还影响不到朝廷。
时间进入四月,殿试终于举办。
这次殿试的规模,前所未有的庞大。各科贡士八百人,都能参加殿试。
如此多的人数,皇极殿加上两庑都装不下。最终仿照御门仪,把他们安排在皇极门空地上考试。
每个学子都分到了几案,还有坐垫、支蹱,跪坐在上面答题。
此次考试的试题,不出意外和辽东之战有关,还有君臣民共治、财政经济等内容。
每个贡士都可择其中之一阐发,写出一篇策论。
鸿胪寺官员大声宣读,同时有礼部官员向考生散题: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与周天子共治天下者,贵族也。
与秦汉共治天下者,功臣也。
与隋唐共治天下者,门阀也。
与两宋共治天下者,士大夫也。
今朕欲与臣民共治天下,诸君何以教朕?”
“又曰:东虏本我属夷,地窄人寡,一旦称兵犯顺而三韩不守,其故何欤?
如今重兵防虏,奴不灭,兵不可撤,饷不可减。
今欲灭敌恢疆,何策而效?”
“再曰:钱粮阙额,言者不体国计,每欲蠲减。
民为邦本,朝廷岂不知之,岂不恤之?但欲恤民,又欲赡军,何道可能两济?
屯田盐法,诚生财之原,屡经条议申饬,不见实效,其故何欤?”
“尔多士留心世务久矣,可择题对答毋讳。朕将亲览焉。”
三个题目,都是朝野关注的大问题。
众多贡士看着试题,一个个苦思冥想起来。
擅长经义的,自然选择第一道题作答。
但因为君臣民共治去年已举行征文,写得不够好很难在殿试上出彩,留心边事的大多选择第二题。
还有明算科的贡士,大多选择第三题,他们需要展示自己在财政经济上的才干。
张溥是进士科的经魁,同时也是明算科魁首,但他在思索之后,最终选择了第二题——
毕竟君臣民共治的文章,被人写得太多了。他若在这个题目上写得不够好,成了状元必然有人质疑。
但是选择第三题,同样也有隐患。那就是容易被人当做经济上的专才,被用在户部衙门。
有志成为宰辅的他,当然不愿意自己被局限。再加上他是苏州人,根本不能当户部大臣。
考虑到皇帝重视边事,连不擅长边事的首辅在战时都要靠边站。张溥决定展示自己在边事上的能力,免得皇帝把自己完全当文臣看。
不过若写战略,在面对枢密院诸公制定的方略时,不免被人指出缺陷。
最终,他从皇帝去年提过的一个观点出发,挥毫写就了一篇雄文:
“臣对:
臣闻汉将陈汤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从一汉当五胡到一汉当三胡,何也?
此为铁器时代、铁器技术外泄之害也……”
从汉胡之间的战力变化出发,指出在铁器时代、铁器技术外泄的危害。
并从大明封锁草原铁器、让草原越来越衰弱,指出建虏之所以难打,就在于接收了大明遗留在辽东的技术。必须加强封锁,甚至针对性破坏。
在进入钢铁时代的当下,对钢铁技术、煤铁技术更应该严格保密,避免外夷用优质钢铁制造武器。
同时,因为军事上已进入火器时代,要严格限制火器技术外泄,避免被外夷学去……
这篇文章从武器技术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技术,谈到保密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