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便这些堡寨在冬天能守住,来年再次出击。
每个堡寨都存储至少半年的物资,需要的生产能力是庞大的。
尤其是火器越来越重要,前线不断催促着补充火器。
幸运的是大明现在的兵工中心在通州,能够通过运河直达天津,和海运很便利地联接。
张溥带着新招收的管科院研究员,就在这种情况下抵达这里。
看着通州兵工厂鳞次栉比的作坊,他们震惊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这就是通州兵工厂,什么时候多出了这么一座城?”
就连张溥心中,也不禁泛起这个疑问。
他是听说过皇帝用百万现银投资兵工厂,但是却没想到,短短一年多时间,兵工厂的规模就如此庞大:
“难怪陛下让我来调研管理制度。”
“这么庞大的兵工厂,只怕比一个县城都难管。”
询问得知,通州兵工厂有等级的工匠,高达一万多人,加上学徒有两三万。兵工厂职工和家属加起来,完全能组成一座城市。
他们依靠这座兵工厂生存,初步建立了体系。
还有人把家人接了过来,打算在这安居。
张溥等人就看到,几个孩童拿着像是转轮火铳的玩具,在那边做着游戏。
还有装满火铳的骡车,在沿着水泥路走过去。
他问兵工厂派来的陪同人员道:
“那是火铳,是从那个人家里拉出来的?”
“他们家里就能造火铳?”
陪同的人姓徐,是随哥哥来大明的。
他和哥哥徐利铁,已加入大明国籍。
徐利铁更是有少上造勋级,是通州兵工厂的高级工程师。
徐七福则差一点,如今只是四级工匠而已。
但是得益于他哥哥的名声,很多好事都能轮到他,例如这次接待张溥等人。
已经把汉话说得颇为熟练的徐七福,笑着向张溥解释道:
“那是王木匠家,马车上拉的是铳身。”
“他原本是兵工厂的高级木匠,后来招了几个学徒,自己在家里做工。”
“现在靠着做木工,挣的钱比以前多多了。”
“兵工厂要求不高的木零件,他都能够制作。”
“这战时状态虽然限制利润,订单却源源不断。”
“王木匠现在一个月挣的钱,比我哥哥还多。”
这话像是羡慕,也像是在抱怨。
毕竟他哥哥是高级工程师,比高级木匠的地位高多了。
然而两人的收入却截然相反,高级木匠竟然比高级工程师挣得多。
这让张溥若有所思,明白了皇帝让自己来这里的又一个原因:
通州兵工厂虽然繁荣,却暗藏着危机。
如果都像王木匠这样从兵工厂辞职后自己干,兵工厂甚至有可能崩塌。
他必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给皇帝拿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来。(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