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溥到通州了?”
“他在那里做得怎么样?”
皇宫之中,召集锦衣卫高层开会的朱由检,似是随口询问道。
监控重点人物的动向,一直是锦衣卫的重要工作,尤其是张溥这样被皇帝重点关注的。
为当今皇帝效力几年后,现在的锦衣卫高层都明白:
当今皇帝对某个人越看重,监控就越严密。甚至会安排警卫,光明正大地保护和监视。
如果有人觉得这些人受皇帝看重,不知好歹地为他们打掩护,反而会受到皇帝的训斥。甚至质疑他们的忠心,是不是心向外臣。
郑士毅当然不会犯这个错误,他取出锦衣卫这段时间的情报记录,回答道:
“张溥在三日前抵达通州,现在正在通州兵工厂做调研。”
“他招收的研究员,有两名出自安全学堂,情报来自他们。”
“据他们说,张翰林在通州颇受欢迎,工匠和工程师,都把他当成自己人。”
这就是张溥去年带领雇工争取权益的好处了,他提出的登记工作制、终身雇佣制、八小时工作制……大多都已在通州兵工厂实施。
虽然这个功劳不是他的,但是通州兵工厂的工人见到张溥,还是感觉很亲切:
一位文曲星为他们说话,而且和和气气地询问,他们自然不把张溥当做外人,对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朱由检听到之后,很是满意地点了点头,这就是他派张溥过去的原因。
相比其他人来说,张溥对工人的认识更深刻,在制定管理制度时,会更注重保护他们的权益。
他希望张溥总结出可行的制度,推动大明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迈进。
赞扬了锦衣卫的工作,朱由检又好奇道:
“安全学堂的学生,怎么去当研究员了?”
“你们锦衣卫就这样把人才放出去了?张溥也不看他的出身就录取?”
负责安全学堂的南司房提督戚昌国道:
“张翰林招收研究员,仿照翰林院选庶吉士,完全公开考选。”
“这两个安全学堂的学生都是统计专业的,数算上颇有专长,他们考上之后,就被招收进去。”
“至于为何放心,大概是因为张溥收了两人做弟子,成了他们的导师。”
导师和学生是有正式师徒关系的,在前段时间划分的师生关系中,如同君臣、父子。
张溥收了这些人做入室弟子后,对他们当然很放心。不管这些人来自哪,胆敢背叛就是违背纲常,会被天下人唾弃。
甚至锦衣卫猜测,这两个安全学堂学生传回的消息,可能都经过张溥允许。
朱由检对此同样有所猜测,叮嘱道:
“不要逼迫情报员监视老师、父母,这是违背常情的事情。”
“他们愿意发回消息就收着,不愿意也不强迫。”
“这些人有能力考进科学院,说明是有潜力的,要从长远培养,当作闲棋冷子。”
“只要他们仍效忠于朕,为维护大明出力,就不要苛责他们。”
定下这个原则,朱由检命令郑士毅把类似人员转入密谍二厅,可以长时间静默,只负责重大情报。
对于张溥的监视,则另外安排人员。
郑士毅领命行事,朱由检又关注起安全学堂的事情,询问道:
“安全学堂的学生,都找到工作了吗?”
“这些人都是专业人员,可不要随意放出去。”
戚昌国急忙回道:
“大多已进入锦衣卫实习,有的则进入其他衙门。”
“这些人识文断字,又有专业知识,比普通的吏员好用多了。”
“后勤部的闵部长,前几天还找我索要后勤专业的学生呢,许诺进了后勤部,都能有个官身。”
这是他颇为自豪的事情,因为锦衣卫在朝廷各衙门中,经常受到排斥。
安全学堂的学生被后勤部长索要,他自然很是得意。
朱由检同样有些自得,因为安全学堂的教程,是他一手安排的,甚至他还兼任着教育长。
这个学堂的学生虽然考举人的不多,在京城九大学堂中只能排在中游。但是做事却非常利落,都是实务人才。
想来闵梦得也是发现了这一点,被战争期间的后勤事务压得喘不过气的他,不惜以枢密大臣身份,索要学堂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