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之战胜了!”
京城,收到消息的朱由检,顿时欣喜若狂。
派遣辽南新兵去作战,他心中也有极大的压力。
如果这些用火器快速训练的新兵不顶用,就代表他提出的工业化军队,根本无从谈起。
现在辽南镇取胜,顿时让他信心十足,确认自己的战争思路是对。
前来报喜的袁可立道:
“只是接触战胜利,不敢说竟全功。”
“根据前线奏报,获得鞑子首级422个,没拿到首级却确认击杀的鞑子约三百。”
“逼降奈曼、敖汉两部首领,及其部下四千余。”
“总计战果约五千。”
这个胜利,已经可以说是难得的大胜,更别说是一群训练不到三月的新兵获取。
朱由检满意地道:
“杨嘉谟打得好啊!”
“给他按最高规格封赏。”
“所有将士的赏赐要立刻发下去。”
袁可立同样极为高兴,闻言却有些犹疑道:
“封赏却有一些麻烦。”
“杨总兵在战前许诺战功翻倍。”
“这在枢密院制定的军功制度中没有规定,不知是否应允?”
朱由检闻言眉头一皱,觉得这件事有点难办。
枢密院虽然没有相关规定,但是前线正在打仗,可不能寒了前线将士的心。
他问袁可立道:
“枢密院对此什么意见?”
“杨嘉谟怎么解释?”
袁可立道:
“杨总兵说,这是他在战局危急时私自决定。”
“但是许诺却不能不兑现,如果朝廷不同意,他愿意把自己的战功,分给前线将士。”
朱由检听到这些,神色已经舒缓,向袁可立道:
“杨嘉谟能顶事啊!”
“不能寒了这样将领的心。”
“他觉得是战局需要,想必当时真需要。”
“他的战功该怎么算就怎么算,私自许诺之事,下旨申饬就是。”
对杨嘉谟小惩大诫,直接揭过此事——
毕竟对朱由检来说,杨嘉谟取得的战果太重要了,稳固了他在军事领域的权威。
从今以后,就算他对具体的指挥不干涉,枢密大臣和前线将领,也不敢把他当成不懂军事的人糊弄。
袁可立同样觉得不是处置前线将领的时候,对此没有意见。
但是军功的事情需要解决,他又继续询问道:
“前线将士的军功怎么算?”
“要不要给他们兑现?”
这可是涉及到数千首级,还有官位爵位。
朱由检琢磨了一下,决定道:
“能否兑现,要看打得怎样。”
“打得好一切好说,打不好看谁还有脸提。”
“你让枢密院拟个条例,对歼敌俘敌一万以上,并且对战局有重大改变的战役,定为主力会战。”
“主力会战的功劳,可以定为普通战斗的二到三倍。”
“如果对敌人造成决定性打击,可以按顶格的三倍赏赐。”
“让前线的将士好好打,能拿到什么样的功劳,要看他们自己。”
袁可立闻言面露微笑,觉得这是个好办法:
既没有一味答应前线请求,也没有伤了他们的心。
以海州那边的战况来看,已经歼敌俘敌五千有余、并且把两红旗困在城里的辽南军,是有能力把海州之战打成主力会战的。
他们有能力获得两倍赏赐,甚至有机会达到三倍。
同时,不想纵容武将的袁可立,还向皇帝提议道:
“战胜会有赏赐,战败当有惩治。”
“臣以为对于战败的将士,即使立下功劳,也只按一半赏赐。”
朱由检想要点头,又觉得这样对拼命作战的士兵不公平,说道:
“士兵拿命立功,赏赐不能降低。”
“但是军官的指挥功劳,战败就别想拿到了。”
“负责指挥的主官,更要事后追责。”
“如果指挥确实有疏漏,并且未经过集议,要追究相应责任。”
让枢密院按照这个指示,修改军功条例。
——
定下这些之后,下决心不干涉前线战事的朱由检,还是忍不住询问道:
“现在前线的战况怎么样了?”
“参谋部估计能打成什么结果?”
袁可立闻言没有回答,把机会让给了同样来报喜的杨嗣昌。
只见他指着一幅地图,向皇帝仔细解释道:
“现在海州一带,我军集结了辽南镇四万将士、以及天雄军一万人。”
“牛庄和辽河沿岸,有关宁军四万多人。还有从辽东调入左军营的五千骑、京营五千、射声营四千余,总数将近一万五千新军。”
“经过战斗损失之后,全军还有五万多人。”
“现在,孙督师已经在和海军全力打通海城河,争取在战舰保护下把兵马调过去。”
“曹文诏、孙应元率领一万新军,作为先头部队支援在海州的辽南镇。”
“预计在发起决战时,我军能在海州集结六万兵力。”
“另有东江伯的五千军,据说要绕过辽阳偷袭海州,不知什么时候过去。”
这个数字,让朱由检点了点头,觉得在兵力上有优势。
他又继续询问道:
“建虏那边呢?”
“有没有打探出他们具体多少人?”
杨嗣昌有些兴奋道:
“根据奈曼、敖汉两部首领透露的消息,黄台吉留下的两黄旗,大约有一万人。”
“多铎的正白旗有三十个牛录,兵力约九千人。”
“多尔衮和阿济格的镶白旗损失惨重,有战力的不会超过五千人。”
“在海州前线的两黄旗两白旗真鞑子加起来,不会超过两万五千人。”
“海州城里的两红旗,大约一万五千人。”
“这四万人就是建虏的主力。其余蒙古兵在奈曼、敖汉归顺后已不成气候。汉兵和朝鲜兵,现在只能做负责后勤的仆从军。”
这么一番分析,战况就清晰了:
海州前线的大明军队需要面对的,就是建虏的四万主力。
这四万人聚在一起不好打,但是因为建虏要守海州,被大明分割成了两块。
如果一边牵制、另一边集中优势兵力暴打,是有可能取得胜利的。
当然,朱由检不会对具体战术直接指示,一切都要看前线自己发挥。
甚至,他向袁可立和杨嗣昌再次强调道:
“前线瞬息万变,如何打你们不要干涉。”
“就算你们有想法,也只能通过观察团递给主将做参考。”
“前线是否实施,全看他们的决议。”
袁可立和杨嗣昌低头应是,朱由检又向他们道:
“当然,其他方面的军队怎么调遣,还是你们的责任。”
“现在关宁军、辽南军,已经全部压上去了。”
“没有一支军队做预备队,却是有些危险。”
“你们是什么想法?调哪支军队支援?”
袁可立有些愕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