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辽东之战接下来的策略、还有对东北的治理方案后,枢密院很快整理成文件,传达给了前线。
孙承宗得知最终的目标是打下沈阳后,总算松了口气。
他还真怕朝堂上有人头脑发热,要求辽东诸军继续打下去。
现在朝廷把目光转向治理,无疑让他欣慰:
『袁公是真宰相啊!』
『上佐天子,下理阴阳,做事井井有理。』
『有他在朝堂上,吾等皆无忧虑!』
这次辽东之战,他最舒心的地方就是朝廷很少胡乱指挥。
在袁可立的一再约束下,皇帝要求的放权给前线,得到了充分贯彻。
孙承宗只管给后方提要求,很少遇到不必要的干涉。
他自己也同样如此,只是决定打不打,很少干涉具体指挥。
也因为此,前线的将士越来越胆大,最终迎来了大胜。
侯世禄等人狂飙突进时,连孙承宗都吃惊于自己手下竟然有这样的胆气。
回想着此前发生的种种,孙承宗现在都觉得,一切宛如梦幻。
甚至,他还有一点不舍得,即使已经知道前线难以打下去:
『这就要结束了?』
『为祸辽东十多年的建虏,就这样要平定了?』
『为何我感觉在梦里?』
自从被天启皇帝提拔重用后,孙承宗的精力就放在辽东。
当今皇帝重新启用后,更是一直把他放在辽东不动弹。
可以说,孙承宗一身功业,都系在这件事上。
如今有了结果,让他不自禁地产生怅然若失之感。
好在,朝廷下令组建辽东、辽西、辽宁二省一府,还有辽河巡阅府的事情,让他重新有了目标。
知道平定建虏后,自己还有事干。
不过,在此之前,他还要安排好最后一仗,把沈阳完完整整地打下来。
据他所知,黄台吉的仪仗仍在城中。虽然这个人可能已经跑了,但是仪仗、器物,却要原原本本地缴获上来。
向前线传达命令,并且安排士卒继续运输物资。
——
此时的沈阳前线,已经聚集了五万大军。
参加浑河会战的军队且不说,杨御蕃率领复汉军抵达虎皮驿后,迅速向沈阳继续前进。
他麾下一万四千人都是火器新军,带来了前线急需的弹药补给。
西面被满桂撇下的秦良玉,在各部蒙古骑兵的帮助下,同样赶到沈阳。
他们加在一起,也有一万四千人。
更让人意外的是洪承畴、耿仲明的到来。
他本打算将后方正在训练的一万倭人调上来,全力围歼对面的镶蓝旗。
哪想到阿敏和莽古尔泰见机一样快,得知黄台吉撤离后,同样就溜走了。
洪承畴麾下大多是步卒,自然追之不及。
他在思索之后,收复开原和铁岭,把刚调来的一万人留下守城,率领另外一万人与各军在沈阳会师。
如此,沈阳城下,聚集了五万多军队。
已经被枢密院认可总指挥一职的满桂,此时既感到豪情万丈,又有一些压力。
五万人的吃喝拉撒可不少,而且天寒地冻之下,出现很多伤员。
他必须尽快打下沈阳城,率大军进驻里面。
营帐之中,已经确认转任辽宁都督、并且可以在辽宁都护府挑选封地的满桂,脸上掩饰不住笑意。
他知道朝廷的意思是让他把封地和都护府打下来,但是却不在乎,因为朝廷已给他足够的优待。
当初封伯,他的功绩就差一点。
封侯的时候皇帝更是特意调整了军功制度,才让他进封为侯爵爵位。
感念皇帝恩典的他,觉得现在就是证明自己的时候,让世人知道自己不是酒囊饭袋:
“各部火炮准备好了没有?”
“还有工兵挖掘的地道,现在到了哪里?”
熟悉火器的曹文诏道:
“火炮早就准备好了,而且观察到了一些炮位。”
“他们的火炮在城墙上很难移动,只要开战,末将有信心第一时间打下来。”
负责挖掘地道的李九成则说道:
“沈阳城的防御,刘将军回忆起了一些。”
“他指点了几个城墙薄弱的地方,地道已挖向那里。”
“但是能否炸塌,还需明日再看。”
满桂对此颇是重视,因为上次打辽阳,就是用这个办法。
李九成此时在军中有个绰号,人称“地道将军”——
他之前在义州、辽阳立功,都是靠挖地道。
对这个名号他颇不满意,但是为了立功,也只能先忍下来。
确认各部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好,满桂当即下令:
“明日正式攻城。”
“攻破城池之前,绝对不许停下来。”
命令洪承畴带来的倭人在前,自己麾下的东平军为督战队。决定在最后一个倭人死光前,绝对不会停下来。
洪承畴对倭人的性命自然是不心疼的,反而对此颇为满意。
因为倭人作为仆从无论死伤多少,都是不计入明军战损的。
换句话说就是他洪承畴现在只有功劳,没有一次失败。
满桂也是因为这一点,把最后到的倭人放在最前面。否则攻城的损失太大,他立下的功绩会蒙尘。
为此,他已经命孔有德去虎皮驿把先前抵达的一万倭人带过来。如果沈阳城下的这些倭人死光了,就让他们补上去。
在他的命令之下,次日,大明的各种火炮,展开了猛烈轰击。
城中的建虏最初还忍着不还击,但是在耿仲明指挥着倭人攻城后,不得不开火驱散他们。
然后,他们就遭到了明军火炮集火。运上来的各式炮弹,很快让建虏火炮失去了战力。
那些倭人士兵在靠近城墙厚,纷纷举着火铳,对着城墙的建虏射击。
因为他们用的旧火器和弓箭的射程相差不远,很快就迎来了一阵箭雨。
双方都忍着伤亡对射,场面煞是壮观。
——
满桂等将领在后方看着,对倭人士兵的表现很是满意。
这些人士气旺盛、悍不畏死,当真是合格的仆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