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被攻下后,带来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它代表着辽东战事的基本结束,朝廷接下来也要退出战时状态,下达了进入过渡状态的旨意。
对前线将士的赏赐,对后方官吏的奖惩,都在迅速展开。
文官们想着尽快完成此事,把权力重新夺回来。
枢密院的大臣们则在紧锣密鼓做安排,收割战争胜利后的果实。
距离京城最近的辽西省筹办工作,就遭到了他们的全面介入。他们在省一级只插手都护司,但是对府县,则要求全部设军民府和军民卫。
边防部长刘遵宪道:
“辽西一带,山林密布。”
“又有山海关等重地,可以说是长城的外延。”
“这一带最重要的是作为京城的屏障,臣以为应全部设军民府和军民卫。”
这样设置,治理当地的官员,都会是武官和文职军官。
文官当然不满意,大学士杨景辰道:
“如果都是军民府,辽西省与都护府何异?”
“难道把所有的事情交给都护司,布政司、按察司成摆设?”
他是大学士,说话颇有份量。刘遵宪一个人扛不住,目光看向兵部尚书薛凤翔。
意思是武官和文职军官的任命权在兵部,作为九卿你要站出来。
薛凤翔知道自己就是个占位的,显示皇帝对先帝老臣的优待。
一向谨慎小心的他,唯袁可立马首是瞻,部里的事情也大多交给秦士文,在朝堂上很不显眼。
如今被刘遵宪架着,他只能站出来道:
“省和都护府嘛,自然是有区别的。”
“省都护司只管军事,民事和司法监察还要交给布政司、按察司。”
“况且现在推行集议制,省里的事情要巡抚和左右布政使、按察使、都护使共议。”
这番话说得不错,布政司、按察司加起来在集议会上有三票,不是轻易能架空的。
就连巡抚如果没有否决权,都可能被他们架起来。
但是杨景辰明显不是这个意思,他不是为了给布政司、按察司争权力,而是想多安排文官,进入两省任职。
对吏部事务颇有发言权的他,目视郭允厚出面。两个平常像透明人的尚书,开始就此事打起嘴仗来。
朱由检听得有趣,对这一幕很是乐见。
分出文职军官和文官争权,是他在勋贵、武官没落的情况下,不得已的举措。
如今看来效果还不错,经历过辽东之战、尤其是战时状态下掌权的文职军官,开始有了争夺权力的自觉。
刘遵宪代表的不是他一个人的想法,杨景辰也是如此。
这是两个集团的碰撞,如今刚刚显现。
当然,因为文职军官大多出自文官,他们的斗争现在还很和气。要不然也不会让薛凤翔和郭允厚两个半透明的阉党余孽,在朝堂上相互打擂台。
最终,还是朱由检看到事情变得僵持,主动调解道:
“辽西省新设,又地处塞外,军事压力很大。”
“暂时就按边防部规划,全部设军民府、军民卫。”
“但是等到十年、二十年后完全稳固,确定没那么大的军事压力,又有更多的人口繁衍生息,那就把一些地方改为府县,增设民政官员治理。”
“现在且不必争,这十年作为过渡期。”
暂时化解了双方的争执,把这件事情往后推。
枢密院对此自然是满意的,因为他们的提议被皇帝全盘同意。
内阁和政务院、都察院也没什么不满,因为他们以后仍旧有机会夺回来。
更何况现在辽东和辽西还不太平静,就是安排文官,也没有多少人愿去。
还不如再等个十年二十年,确定稳固后再派人过去。
此时,他们就只能看着边防部呈上对辽西各府的规划,得到皇帝首肯。
指着地图,刘遵宪道:
“辽西各府,大体沿用之前大宁都司的卫所布置,结合山川河流走向,以每府五个卫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