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西面是开平府,计划以原本的开平卫为中心,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卫。”
“密云北面的哈喇河套适合垦殖,原本就设有兴州五卫。计划以承德为中心,重新设此五卫,再加上滦河上游地带,组成承德府保卫密云。”
这个设置,让朱由检连连点头。
他想修建承德的目的,是为了拉拢草原各部。
如今看来虽然不太必要,但承德的位置却是好的,在这时能通过滦河航运,直接从永平行署入海。
承德府东面就是大宁府,以原本的大宁卫为中心,重新设立各卫。
它的位置在辽西省中间,辽西省的治所,有可能放在这里。
大宁卫北面是全宁卫,以这个名字组建全宁府。不过全宁府的府城不会放在这里,而是会放在南面的赤峰一带。
朱由检记得红山文化就是在这一带发现的,它是中华文明主根系的直根系,必须要重视起来。
活动在这一带的奈曼、敖汉残部,都要迁移出去。
西面四府大体是这样设置,对于东面山海关外四百里,刘遵宪将其从南到北,划分为了三卫:
“辽西走廊,可分为山海府、宁远府、广宁府三府,以山海关、宁远、广宁为中心。”
“三个府将各设五到十个卫,常备一到两万兵力。”
“南北层层叠叠,负责山海关防御。”
这个布置,得到群臣赞赏,因为他们最注重的就是山海关。
即使如今辽东被平定了,一朝被蛇咬的他们,仍旧决定要在山海关一带,囤积重兵防御。
刘遵宪这个布置,就是这一点的体现。将三个府作为山海关防线的外延。
朱由检对此没有什么意见,就是觉得辽西走廊一带划分三个府,每个府都有些太小了。
他问刘遵宪道:
“这三府面积有多大,有足够的田地分配吗?”
刘遵宪仔细解释道:
“山海府的面积,大约有五万方里。”
“以一个军民卫分配一万方里计算,可以提供给一百多位世官和五千世袭军士。”
“西面的山林设两卫,分配河谷里的耕地和山林,可以适当多分配些。”
“东面的平原是耕地,可以少分配些,可以设三个卫。”
“那里原本就有广宁前屯卫,下辖广宁中前所、广宁中后所。”
“每个所向西扩展,都有可能扩展为一个卫。”
将这番规划道出,刘遵宪说得头头是道。
他计划在山海府主要用军士和军户,每一户都要出丁服役。
五个卫总兵力两万五,在山海关沿线服役的常备兵力一万两千五百人。
这个数量似乎有点少,但是辽东平定后山海关的压力也没那么大,更何况还有后面永平的卫所协同守卫。
朱由检认可了这个规划,确定山海府设五卫。
其中东面三卫被命名为山海前卫、山海中卫、山海后卫,西面两卫则仿照东宁府按方位,命名为山海西卫、山海北卫。
从这些名字就可以看出,设立它们的目的是守卫山海关,未来不会改府县。
然后再往北的宁远府,边防部还想这样设置时,就遭到文官反对了。
他们不想用军事化气息太浓重的名字,以便将来改县。
最终,宁远府设立了宁远卫、塔山卫、锦州卫,以及西面的宁远西卫、宁远北卫、朝阳卫,一共有六个卫。
这完全是一个府的体量,方便将来改制。
未来,东三卫都有可能改县,西三卫则要待定。
更往北的广宁府地方更大,在辽东边墙内轻易设立了广宁卫、义州卫、大凌河卫、盘山卫等卫。
而且朱由检还想起阜新煤矿就在这一带,在边墙外设立了阜新卫。
阜新煤矿和抚顺煤矿都是大煤矿,而且还是露天矿,开采较为容易。
更难得的是它们都距离河流不太远,一个在细河南岸、一个在浑河南岸,可以疏通河道,利用水路把煤炭运出来。
也因为此,朱由检将两个煤矿的开采,作为东北开发的核心。方便在东北发展煤钢,并且作为居民的燃料来源。
结合愈发完善的冷暖管,会让东北变得更宜居。(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