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万债券,两百万是在苏松发行的,而且临近战争结束。”
“怎么现在又要发债,难道那两百万两银子已经用完?”
吴世睿不解地道,疑惑朝廷用钱为何这样快。
甚至怀疑朝廷就是不想还,是在变着法从商人口袋里掏钱。
之前为了苏松证券交易所创建,那二百万他们认了。
现在还想发债,他们根本不想理。
刘理顺是苏松战争债券的经手人,对这些钱的用途是知道的,老神在在地道:
“辽东战争是结束了,但是战后赏赐、设立卫所,都需要朝廷拨款。”
“这二百万就是辽东、辽西建省的费,甚至还有不足。”
“也因为此,朝廷批准辽西毕巡抚的提议,把辽河套的土地拿出来售卖。”
“那是两万方里的沼泽地,开垦后能种水稻。”
“你说这块地方能卖多少钱,能不能偿还辽东战争债券?”
吴世睿听得神情一怔,这才想起辽东的战争债券,是以辽东和平江的土地券为抵押。
现在是拿出抵押品来卖了,一下子就是两万方里。
他在心中盘算了一下,两万方里就是七百五十万亩。这么大块的土地,显然不可能一亩一亩卖。
想到自家被限田后实际掌握的土地只有一千多亩,吴世睿心脏砰砰直跳,急忙就询问道:
“怎么卖?”
“是不是捐纳的价格,一亩土地一石?”
刘理顺像看傻子一样看着他,很是不屑地道:
“朝廷有这么傻吗?”
“你去证券交易所看看,能流通的辽东土地券,现在是多少钱一方里?”
辽东土地券的价值,在牛庄战线稳固后就一路上涨,当时就升到了原本一亩一石的三倍。
现在辽东之战结束,价值就更高了,已经涨到了原本的七八倍,四两多银子一亩地。
这已经接近土地的实际价值,一年只能收获一季的辽东土地,在很多人看来一亩地大概价值五两银子。如果不是塞外赋税低,还可能卖不到这个价。
吴世睿同样如此认为,因为松江府上好的田地,也就十多两银子一亩——
这和苏松田赋较重有关,没有优免特权的小民,很可能被苛捐杂税压垮,所以他们不乐意买田地。
士绅则乐意买田,因为他们不怕官府压榨,甚至还能偷逃赋税。他们买田的投资回报率很可观,不到十年就能收回费。
但是在当今皇帝废除优免、并且强行置换土地收回官田后,他们已经没有多少土地。
再加上今年苏州府落实一税制,赋税大大减轻、更加公平合理。
这导致苏州的地价有所上涨,剩下的能买卖的私田,已经上涨到二十多两一亩,而且还有升值空间。
这让很多士绅觉得去年置换田地亏了,对田地更加渴望,吴世睿就是其中之一。
他虽然把钱投入了船厂,但是心里更期望获得土地。
平江那边,他已经准备船厂稳定了就自己组建船队过去。
如今北边的辽河套有机会,他也同样不想放弃。
——
想到在辽河套拥有几万亩土地的可能,吴世睿脸色一变,急忙堆着笑道:
“辽河套是沼泽,需要费力开垦,总不能和其他的辽东土地一个价吧?”
“刘公,你说朝廷打算怎么卖?一户最高多少亩?”
“小弟就算财力紧张,也愿报效朝廷。”
刘理顺抬眼看看他,知道所谓的财力紧张根本不可信。
吴世睿是王时敏的外甥,背靠王家那样的首辅家族,怎么可能会缺钱?
他更关心的恐怕是买多少地,最高是多少亩。
刘理顺对此是知道的,但他还需要拿捏一番,说道:
“朝廷卖田,是按方里售卖,优先出售给前线有功将士和后方有功官吏。”
“他们没有买完,才会对外出售,并且允许用战争债券付款。”
“因为那一片是沼泽,需要整体开发,朝廷决定优先出售大块土地,十方里到一百方里。”
“十方里以上需要公士身份,一百方里以上需要世袭爵士身份。”
这个规定,明显是针对有一定功劳的功臣的,他们都拥有公士以上身份。
如果不亲近朝廷,连买田都没有资格。需要先捐纳公士,才有这个机会。
吴世睿对此不是不担心的,他关心的是价格。
在琢磨刘理顺的话语后,他现在反而担心朝廷定价太低,被功臣买完这两万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