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领地可以自由传播,只要宗教场所和神职人员的数量不高于城隍司。”
“具体还要和太常寺商议,会有限制存在。”
这个消息,让汤若望喜忧参半,他说道:
“我是世袭爵士,可以开辟领地。”
“但是太常寺现在可不好打交道,它是倾向佛教的钱谦益掌管。”
“保禄,你能不能想个办法,让钱谦益不要再针对景教会?”
徐光启摇了摇头,不认为自己可以说服钱谦益。
别看钱谦益的地位不高,现在只是小九卿。但他是文坛盟主、东林党以前的年青一代领袖,在朝野的影响力远胜徐光启。
他现在成了实学派开创者,要针对张溥的科学派。西学和景教受此影响被他针对,徐光启根本无法说服他放弃。
除非,张溥主动求和,与钱谦益达成协议。
但是张溥这个人心高气傲,他的背后又是当今皇帝,徐光启就算是他的老师,都无法约束这个人。
而且科学派吸收西学兴起,对传播西学和景教同样有益。徐光启不可能约束科学派的发展,主动限制自己。
甚至,皇帝对景教的重视,大部分也是因为西学。如果放弃这一点,景教会迎来更大的劫难。
——
事情就此僵下,徐光启转移话题道:
“保禄这个名称,以后不要再用。”
“佛教正在去胡化,改变胡语音译词汇。”
“保禄是泰西名称音译而来,在去胡化的范围内。”
“以后不要再用,也不要给信徒取教名。”
这无疑让在场的传教士很是不喜,艾儒略道:
“取教名是我们的教规,难道也违反法律?”
“这样的限制实在太严格,我们做什么都要得到允许?”
徐光启有些无奈,解释道:
“不是取教名违反法律,是用外夷的名字,属于胡化范围。”
“景教在中国就要中国化,要用汉语名称,而非外语音译。”
“非要取教名的话,可以取号,类似佛道的居士、散人。”
向他们详细解释了佛道的名号,认为景教中国化,就必须仿照他们。
在场的传教士,有很多不情不愿,汤若望打圆场道:
“用保禄称呼,是因为你的名称以前不好翻译。”
“现在有了拼音可以翻译名称,以后教名可以不用泰西名称,用汉语和拼音赐予。”
“保禄,你打算用什么名号,取代现在的教名?”
徐光启斟酌一番,说道:
“我的号是玄扈,人称玄扈先生。”
“可以仿照佛道称呼,称我玄扈居士。”
“翻译就是xuanhu,作为我的教名。”
向众人将汉语名称和翻译名称写出,让他们以此称呼自己。
其他中国信徒同样如此,不再使用泰西名字做教名,而是仿照佛道,号称居士。
这样更符合他们的习惯,很多中国信徒纷纷赞许。
至于汤若望等人,他们的汉名多是由领洗名的某个音节音译而来,不需要另外取教名。
有些人对这种不合传统的教名虽然反对,却无法阻止中国教徒去胡化。
至于徐光启这样做的原因,还是因为“诸侯用夷礼则夷之”,他可不想使用夷礼,以后被视作外夷。
同样想法的还有他的弟子,韩霖询问道:
“礼法上冲突怎么说?”
“朝廷是否允许景教徒纳妾?”
徐光启道:
“朝廷当然是允许景教徒纳妾的,并且规定礼法大于教法,教义不能和礼法相违背。”
“但是如果景教坚持一夫一妻,朝廷也会也会尊重,毕竟礼法没有要求必须纳妾。”
这个意思实际就是放任,没有管这件事。
韩霖询问汤若望道:
“各位神甫怎么说?”
“是否允许纳妾?”
“如果不允许纳妾,并且把纳妾是为罪行的话,会有很多人脱离?”
谈到这个,徐光启提醒道:
“不要再随意说罪。”
“如果我们自认为罪,朝廷那边就会增加犯罪案底。”
“现在多次犯罪是有可能被流放的,一定要减少犯罪次数。”
这让传教士听得都有些麻了,他们说罪的目的是要救赎,哪想到大明直接将他们说的罪看作犯罪。
那样景教还如何传播,还能用什么教义?
与之相比,是否纳妾都是小事情。
在徐光启等人期待的目光下,汤若望道:
“景教的教士要遵守戒律,信徒所遵守的戒律要相应修改。”
“这件事我们以后再讨论,等龙华民主教回来后再说。”
这个做法无疑是拖延,却得到了众人赞许。
相比年轻的汤若望来说,他们更加信任龙华民。
尤其是龙华民返回罗马,就是解决礼仪问题的,他们都希望龙华民回来拿出教廷决议。
最终,景教的传教士和信徒讨论之后,仍旧没有得出结论。
但是不放弃在大明传教是肯定的,即使在内地的传教有很多限制,他们仍旧决定把景教会维持下去。
《陡斯天尊圣经》的翻译工作也要继续进行,并且按照大明朝廷的要求,进一步减少音译词语。以后提交给太常寺,由太常寺修订,去除违背诸教合一的教义,确定考试范围。
景教会在大明培养自己的神职人员,并且在通过太常寺的考试后,获得教士度牒。
这也是朱由检未完全禁教的原因,他希望用压力促进基督教中国化。景教只要继续存在,这个工作就会一直有人推进。
等到景教的教义不那么极端、能够和其他宗教融合为一,就彻底完成中国化,有资格成为正神教会。(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