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3章 023 我索洛维约夫可不是英夷阿美士德那样不上道的
方受畴是安徽桐城人,又姓方,总是有些关系在里面的。
他伯父方观承也曾担任直隶总督,只不过是从王府幕僚一步步被大力推荐才能够当上中书,在直隶总督的任上干了二十年。
这也是再往上算,他们家因为“南山案”被牵连,方苞都在狱中蹲了两年,最后是康熙爱惜其才华给释放出来,但方家人不少都去了宁古塔农家乐,以后仕途也是慢慢才回到了正轨。
方受畴这人,能从河南巡抚来到直隶总督任上,也是封建君主的一种特殊收集癖好。
前任的那彦成,那也是阿桂的孙子。
只不过索洛维约夫对于桐城派的文章,了解的也不多,他这一次是来代表俄国沙皇“朝贡”的,看着这位制台大人,在简单的互相致以友好问候以后,也就安排各国使节来到直隶总督府。
随行的也就是一些必要的翻译和随从,其余的家眷和随从都安排在官员家里住下。
这次来了这么多人,也是非常赶巧,到了天津也赶上了中秋节。
按照民俗,这月饼是少不了的,还有就是嘉庆皇帝的赐宴。
至少索洛维约夫呈上的国书,是让嘉庆很满意的。
虽然这个字体可能对于一直练习书法的大清皇帝,王公贵族和列位官员来说差了点,不过也是厚重工整。
比英夷的情况,就要好的多。
至于朝会上,嘉庆本人也已经发下了上谕。
意思倒是也简单,那就是昔日圣祖仁皇帝和世宗宪皇帝时,俄罗斯国与他国不同,并不在藩属之列,双方的使臣面见对方君主,都是要行大礼的。
其实嘉庆不是不知道,戈洛夫金使团在乌里雅苏台的事情,回京养病的丰绅殷德就带回来过实情奏报,以及后来俄国商团到北京盘货时又来“朝贡”,算是搞清楚了问题所在。
但是天朝威仪,还是要有的。
因此方受畴作为直隶总督,他接待洋人的时候,要代表嘉庆皇帝赐宴,自然也要试试礼数方面的事情。
不过这一次夜宴,也是要摆在后头。
现在嘉庆把军机大臣,各位大学士,六部官员,鸿胪寺卿,理藩院尚书侍郎,各司主事都给叫来,也是要他们拟定一个章程。
这一次看到平日里好脾气的皇上突然改变了态度,甚至拿出来了圣祖时的上谕,他们也是不敢怠慢。
原来要糊弄可以,可是这一次皇上是不准的,他们也只能照做。
最后还是把昔日那些文档拿出来,嘉庆皇帝看了以后,也拟定了诏书,并且规定了使团入京的人数。
在中秋赐宴以后,要先安排在圆明园游览和招待,之后才是到紫禁城来面见。
事情就是这么安排的,理藩院前面的尚书和世泰办事不利,改任热河都统,换上来的新庆溥就来负责这些事项。
方总督在天津设宴,自然也有他的事情。
嘉庆皇帝也看过了过去的事项,责备乌里雅苏台将军办事不利,不过没有进一步的惩罚。
因为俄国这边的说明也很清楚,戈洛夫金伯爵因当时的俄国的“礼部左侍郎,鸿胪寺卿”波兰亲王恰尔托雷斯基的指示,以及他个人不懂天朝礼节和规矩,导致了这一次的外交误会。
甚至嘉庆都没办法按照乾隆二十二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天津告状事件的旧例来进行处罚。
毕竟这一次的书状,是俄国正使手书的,都不需要找人代笔。
那就这样算了,而且俄国使臣也提到了此次朝贡,也是寄希望于互通有无,两国和好已有一百余年,自然也要有新约。
因为礼物准备的很多,这次的礼单甚至是过于豪华,一向节俭的嘉庆,都得要掂量一下如何接待。
但理藩院尚书去一趟,这是应该的。
庆溥就接了这么个差事,临行前嘉庆还嘱托他要注意观察俄国使臣的动向。
这一次来的国家也有些多,理藩院这边也会头大的。
也好在庆溥有个好爹,他爹就是雍正元年的二甲进士尹继善,是满人当中的读书人,他们兄弟几个各自也在官场上有任职,倒是尹继善的第四子庆桂一度官至军机大臣、文渊阁大学士。
但和别的满人不一样,他们家这一代兄弟几个,出来做官的,走荫生路线都要比别人家的多几份读书人的气质。
那个进士爹,更是昔日被雍正重用过的。
庆溥这次来到天津,他也担心会丢官。
就这些洋人,一个比一个能找事儿,也就是乾隆爷退位内禅给皇上那一年,荷兰使臣来了,还是会办事的,磕头和行大礼,一样都没有差了的。
当然了,荷兰人的翻译,那也是法国的汉学家,不是英国人那边请来的翻译可以比较的。
这一次内伊虽然也有个翻译,是法兰西公学院汉学会主席雷慕沙,那是位文学家,还是自学成才的,对于官职和中国经典的了解,嗯他小说翻译的也不错,只不过翻译了清初的小说《玉娇梨》,但那也是1826年的事情。
但因为使节们总是在前面一排,因此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后排的官员进行翻译。
有一个俄国正使在那里,可以说是翻译们的工作量都降低了。
索洛维约夫此时,就坐在上手,正在品茶。
“制台这里用的也是好器物。”
“将军对瓷器,也有了解?”
“确实知道一些,只不过销往我国的,都是民窑瓷,于官窑见识的,就少了很多。”
不过索洛维约夫随后讲的,就是一部瓷器发展史。
“至于大人用的器物,都是泉州窑,青瓷而胎薄,真是妙品。不过这也是读书得来的道理,实物倒是第一次见。”
“不想海外也有雅士。”
“制台谬赞,我不过是行伍之人,又不是文官。”
“可将军也能作诗,又能自撰文书,还读过圣人书,这也是难得,可谓海外一儒将也。”
额,这商业互吹的马屁,果然离开了两广,就要发生些变化。
尤其要考虑方家在清代文坛的关系,就桐城这些人,俨然也形成了一个集团。
而且他们这一家人,任官也经常跳级,不见得走的是科举之路。
最有才名的方苞,也是到了会试就丁忧母丧,随后就赶上了文字狱,还是康熙把他从牢里放出来。
因此,这皇上的恩情还不完,大概也是一种桐城方家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