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1章 空穴来风
摇了摇头,王命璿不想让太子为自己卷入此事,更不想太子因此惹怒了皇帝,正当他要继续请罪的时候,朱慎锥悠悠说了一句话,这才让王命璿没有继续开口。
“依朕看来,王命璿有过错不假,但之前朕也说过,此主要责任不在王老大人。不过这件事也不能如此过去,黄河究竟如何决堤,终须查明,杜绝以后类似的情况发生,诸位先生以为如何?”
“陛下圣明!”
众人连忙附和道,可心中却都明白这恐怕不是皇帝所要说的,假如仅仅只是因为要敲打一番,今天皇帝绝对不可能这么兴师动众,不仅把内阁所有阁老全召了过来,就连徐宪成和周安民也来了,更何况太子呢。
就在众人心中琢磨究竟是怎么回事的时候,朱慎锥取出一本折子,这折子糊了名,并没有显露究竟是谁上的折,然后直接递给了首辅洪承畴。
洪承畴忐忑不安接过折子细看,看了几眼后脸色顿时一变,急急翻看完后一言不发,随后把折子递给了下首的王晋武等人,很快在场的所有人都一一看完了这个折子,等了解了折子里的内容后,众人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为何今日皇帝如此兴师动众,召集他们来乾清宫。
众人中,反应最大的就是王命璿了,当他看完折子的内容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可里面的内容又写得明明白白,其中包括情况究竟如何,牵涉到了哪些人,还有名单附录,这折子虽糊名,但聪明如他们这些重臣者怎么会不知道这些情况应该是皇帝授意锦衣卫所查的结果。
自从黄河决堤导致如此大灾后,王命璿心中一直不安,虽然皇帝之前没有严厉处置于他,可作为工部尚书的王命璿却一直觉得是自己的工作失误。王命璿为官几十年,自认为自己做官谨慎,做事公允,从未出过什么差错,可没想一世英名却在这件事上毁于一旦。
这些日子他实在不好过,除去心中的难受和愧疚外,还有朝中其他臣子看待他的眼神和态度。虽然他还是工部尚书,但大家都知道出了这样的大事王命璿恐怕用不了多久就得去职了。
而且他的年龄不小了,一旦去职最终的结果就是告老还乡,再也没有可以重头再来的机会。这对王命璿来说是沉重的打击,人也一下子老了许多。
可今天在看完皇帝给大家的这个折子后,王命璿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抑制不住的怒火。闹了半天黄河决堤并非是自己和工部的原因啊!原来是地方官府和士绅大族还有官宦世家的问题所在。
虽然工部在监督上的确有所不力,可假如不是后者私自瞒着工部和朝廷偷偷挖开河堤,引水入渠争夺水源的话,淮北如何能遭受如此大灾?哪怕就算是有些地方决堤,可主要河工未损,充其量也就淹没部分地区罢了,根本不可能酿成如此大祸。
想到这,王命璿双手不由得颤抖起来,脸上更是露出了狰狞之色,气得咬牙切齿。
平日里王命璿如同一个和善的长者,人缘颇为不错,可实际上王命璿年轻时候脾气却是很火爆的,他当年可是以性格耿直敢于直谏出名,现在年龄大了火气自然比年轻时要小些,但不代表王命璿真的成为了一个好好先生。
尤其是在这件事上,可以说王命璿等于给人背了黑锅,一世英名差点毁于一旦,这如何能让王命璿忍下这口气?
“居然有如此之事,简直是骇人听闻!”王命璿忍不住起身就道:“陛下!此事必须严惩不贷!地方如此作为是欺君罔上,更是草率人命!不顾河工大事,以酿成如此大祸!如不严惩,天理难容!国法更难容!”
“王老大人所言甚是,但臣以为此事牵连甚广,而且不是一朝一夕所成,陛下还是慎重为好。”这时候,孔贞运开口说了这么一句,他这句话引起了其他人的赞同,尤其是杨嗣昌、钱谦益和范复粹都表示认同,在他们看来这件事的确是骇人听闻,可同时也牵涉太广,不是那么好处置的。
地方私下挖开河堤,这不是这两年就有的,按照锦衣卫的奏报来看,早在天启年间这样的情况就发生了。从天启年到崇祯年,再到现在的永明朝,前前后后已有数十年之久,最早究竟是谁先做的这件事,后续又有多少人卷入其中,要调查起来不仅困难,更牵涉诸多。
一旦以此严查,那么不仅是半个朝廷的官员都会牵连其中,就连之前已经退休的老臣也会一个个被牵扯出来,这样一来后果难以预料。而且从事实来看,当初他们这样做也是事出有因,因为天启末年到崇祯年间,大明的气候反常,连年的旱灾席卷了大半个大明,再加上严寒的缘故,西北各省农作物颗粒无收,从而导致了后来的流寇为患的情况发生。
淮北地区虽在黄河沿岸,相比西北各省情况要好些,毕竟黄河的水源没有断绝,勉强还能灌溉田地。可就算这样,略微离着黄河稍远些的地方就难了,如不挖堤引水入渠,恐怕当地同样没办法种地,而那时候朝廷的税赋又重,所有税赋全加在田地和百姓身上,假如不这么干,不等于逼着老百姓活不下去,和西北各省一样造反么?
所以这件事不能仅仅看表面,之前这么做也是没办法的办法。逼的地方只能这么做,而当地的官员也因为如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不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情况就成了常态,等大明的情况好转后,之前黄河河堤已被挖的千疮百孔了,再想恢复谈何容易?
而且人是有侥幸心理的,既然这么多年都没出事,那么后来者装聋作哑也就不意外了。大家都觉得只要瞒着朝廷就行,以后慢慢把掘开的河堤再补上就是了,这件事就算过去了。
可想归这么想,要做谈何容易?修缮河堤不仅耗费钱粮,更耗费人力,地方官府的官员怎么可能短时间内就把数十年造成的后果修补完成?所以大家都装聋作哑,祈祷自己在职的时候不要出事,只要等自己任期一到,无论是升官还是调离,这都不关自己的事了。
这些其实朱慎锥心里也明白,他知道这件事如果彻查就是本朝的第一大案。按照大明律,破坏河工可是杀头的罪名,假如顺藤摸瓜一个个追究到底,那么必然杀得人头滚滚,朝堂为之一空,从而动摇国本。
但知道归知道,可这件事却绝对不能轻飘飘地放过,一旦今天他在这件事上松了口,那么未来类似的情况就更制止不住了。破坏河工的罪名都能不顾,以后大家有样学样,国将不国,他作为皇帝还有什么威信可言?
更重要的一点,朱慎锥生气的不是始作俑者,而是之后的各官员从未向朝廷奏报过此事。假如在自己登基后的这几年中,只要有地方官察觉到了这种情况的危害,提前告知朝廷,让朝廷尽快想办法纠正,杜绝后患,那么这一次黄河出事绝对不会引发如此后果,现在受灾情况如此严重,近百万百姓家园被毁流离失所,死伤和失踪者达到十万余人,这些冤魂又去哪里申诉?他们的命难道就不是命了?他们又去向谁讨还这个公道呢?
“陛下!”还是徐宪成了解自己这个皇帝姐夫的心思,见孔贞运等人的态度让皇帝不喜后,徐宪成连忙起身道:“臣执掌监察司,出了如此事臣其责难咎。但臣以为,此事必须严查才是,如不严惩我大明法律何在?天下人又如何看待此事?更让陛下威望大损,民有怨言!”
洪承畴眉毛微微一挑,深深看了一眼徐宪成。对于徐宪成的态度他可不敢小看,要知道徐宪成在朝中地位并不亚于自己,虽然徐宪成不是内阁成员,更不是首辅,可徐宪成不仅是监察司的一把手,更有着都察院右都御史的职务,此外徐宪成还是领侍卫内大臣和内务府大臣,可以说是皇帝最信任的臣子之一,假如不是因为徐宪成的姐姐是皇后,他算是外戚的话,以徐宪成的资历当内阁首辅根本就没问题。
而且徐宪成话说的明白,这件事一旦轻飘飘地就这样过去,朝廷不作为的话,那么对大明朝廷甚至皇帝本人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这两年来,随着大明的元气恢复,国家有了中兴的气象,不仅解决了内忧外患,财政也越来越好,可同时那些之前被打压,或者说已经没了实权的东林党等清流隐隐又有了抬头的迹象。
这从之前杨嗣昌的小心思就能看出来,杨嗣昌就曾经借着机会打算试探一下皇帝,不过却被自己及时阻止了。虽然皇帝没有揭穿杨嗣昌,但洪承畴却感觉到皇帝心中的警惕,甚至因为自己的及时阻止对自己的态度都略有改变,这让洪承畴略有不安。
此外,这一次因为黄河决堤的缘故,目前朝内外隐隐有所传闻,说是黄河之所以因为决堤导致这样的大患,是因为皇帝本身的缘故,换句话来说就是皇帝做了错事上天借此警示,以惩罚皇帝的所为。
这些传言有鼻子有眼,居然还有把太上皇崇祯给牵扯了进来,指责当今圣上得位不正的说法。这让洪承畴大为惊恐,他特意派人去调查了一番,却没找到传言的来源,可传言却是实实在在的。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传言越来越甚,甚至还有人觉得皇帝应该为此事负责,下罪己诏呢,假如到了这一步,洪承畴根本想象不到会发生什么,难道这些脑子里都是米田共不成?以为皇帝的刀子不利?怎么会有如此胆量挑战皇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