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3章 人选
前面说的是好处,但也有着坏处,那就是万一举荐的这个人能力不够,甚至屁股下面本就不干净,那么一旦之后出了事麻烦也大。而且因为这一次黄河决堤的情况发生,接下来对黄河河工的治理是极其重要的,这件事不仅皇帝盯着,就连天下人都看在眼里,要是等明后年再来一次决堤,黄河再泛滥淹没淮北的话,那么这个河道总督就是第一责任人,根本就跑不了。
所以当朱慎锥询问谁适合来担任河道总督这个职务的人选时,众人一时间却想不出合适的推荐人。其中王命璿倒是想主动请缨,可惜他的年龄太大了,而且官职也太高,总不能让这位老臣下放去干这个河道总督吧?这样做非但不合适,而且一旦王命璿这样大的年龄活活累死在这个职务上,如何能交代?
至于其他人选,不是考虑到可能会有牵连的问题,就是能力问题,或者是其他原因。一时间众人倒也想不出合适的人来,就在大家绞尽脑汁,尝试着建议提出了几人,可最后却被否决之后,现场不由得安静了下来。
“怎么?我堂堂大明,朝廷上下官员无数,难道就找不出一个合适的人选?”见此,朱慎锥神色不悦,开口冷冷对众人发问。
众人脸上有些尴尬,却又不好回答这个问题,这时候首辅洪承畴拱手对皇帝道:“陛下,臣这里倒是有个人选,只是官职略微低了些,也不知合适不合适。”
“何人?”
“福州知府阎应元!”
“阎应元?”
“正是此人!”洪承畴道:“阎应元本是京师通州人士,早年在江阴任职典史,在地方政绩卓然,后升任广州府主簿,因其母病重未能成行,永明年后调任江南巡抚张锡钧张大人属下,后转任兵部主事和京营参军,之前臣为闽浙总督,阎应元就是臣的下属,任福州府同知,同时协管总督衙门标兵,立了不少功劳。”
“前几年,阎应元因功升任福州知府,此人熟悉地方政务,做事踏实认真,为人方正,更重要的是阎应元能文能武,是难得的人才。臣举荐阎应元为河道总督,以他的能力必然胜任此职,只不过阎应元眼下仅是福州知府,从其品级略低了些……。”
洪承畴突然提到了阎应元,倒是让朱慎锥眼睛一亮。原本他是打算实在不行的话直接调任辽东的李信来担任这个职务的,不过如调任李信的话说实话有些不合适,李信现在可是辽东巡抚兼布政使,从官职而言同河道总督相当,但要从权力来说,李信的权力可比区区一个河道总督大多了。
而且李信这个人朱慎锥是要重用的,按照内阁的任期,孔贞运等人的任期再两年就要到了,等孔贞运和范复粹一旦退出内阁,那么李信就会调任回京顺势入阁,再到王晋武的任期也到,朱慎锥会重新安排一个武将勋贵入阁,以确保内阁的平衡。
一旦李信去当了这个河道总督,那么朱慎锥接下来的安排就会出现问题,必然要选其他人替代李信,如此一来反而有些不合适。
现在洪承畴突然提出了推荐阎应元为河道总督,这让朱慎锥立即就心动了。对于阎应元这个人朱慎锥自然是再熟悉不过了,要知道当年阎应元去张锡钧手下就是朱慎锥的安排,后来江南案后转任兵部主事和京营新军参军,也是朱慎锥特意交代的。
而之后,洪承畴作为闽浙总督前去福州上任,朱慎锥特意又把阎应元调到了洪承畴手下,其目的就是要配合洪承畴着手对付郑芝龙集团。而阎应元也做到了这点,到了福州后不仅担任和福州府同知,更帮着洪承畴掌管督标,相互配合瓦解了郑氏集团,使得朝廷顺利解决了郑芝龙等人,从而立下大功。
之后论功行赏,在洪承畴应召回京,最后入阁担任首辅的同时,阎应元也从同知升任知府,这几年他在福州干的不错,地方政绩卓然颇有好评,而且他曾经还在江阴干过多年典史,江阴离着淮北并不远,都属于南直隶,对于淮北情况相比其他人阎应元肯定更为了解。
再加上阎应元当年在江阴时候官职不高,和地方官员又没什么瓜葛,更不可能卷入黄河决堤一事之中,所以从各方面来看,阎应元的确是一个合适人选。
问题就在于阎应元的官职的确低了些,福州知府只是正四品官,而河道总督却是正二品,两者之间相差了四级,一下子把一个四品知府提拔到正二品的河道总督未免有些太显眼了,而且这样越级提拔吏部那边恐怕也说不过去。
“那就阎应元吧!这人朕知道,的确是做实事的人,让他担任河道总督是不错的人选。”朱慎锥想了想当即说道。
“陛下,阎应元只是正四品,这官职上恐怕……。”杨嗣昌忍不住提醒了一句。
“无妨。”朱慎锥道:“这些年阎应元在福州干的不错,按例本就应该升官了,让他先任工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吧,至于河道总督之职让其暂代,干的好了这个总督之职就是他的,如干的不好,朕的官职也不是随便给的,自有国法处置!”
“陛下圣明!”洪承畴连忙应道,众人想了想这倒也可以,正四品升正三品虽一下升了两级,但也算正常,而且这样一来阎应元等于本职只是工部右侍郎再多了一个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加衔,而河道总督的职务仅仅只是暂代,如此一来也挑不出毛病来。
接下来又商议了一番政务,等聊的差不多后这场会议这才结束。众人起身告辞离开,等出了乾清宫后杨嗣昌故意落后两步,来到了洪承畴的身边。
“首辅,今日为何要如此?黄河决堤一事如果按陛下的意思严查,到时候恐怕无法收拾啊!”杨嗣昌忧心忡忡道。
洪承畴眯着眼瞧了他一眼,心中冷笑。这杨嗣昌自从上次之后自己提醒过他,可他依旧还没打消原来的念头,今天又意图在这件事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难道还没醒悟过来?
不过这话洪承畴是不会明说的,他轻叹一声对杨嗣昌道:“今日你还没看明白?陛下正在气头上呢。要是不随着陛下的意思来说,闹不好陛下直接动用锦衣卫抓人你又如何?至少眼下虽是严查,但还是以三司为主,至多也是监察司和警察司介入,而非锦衣卫。”
“而且此案不小,终究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要不然陛下怎能善罢甘休?前些时候外面可是有不少传闻,想来子微也听到一些,如放之任之,万一陛下一怒之下动用厂卫掀起大案,难道子微你就不担心出大事?”
“这……。”杨嗣昌一时间不知如何回答,洪承畴摇摇头,伸手在他肩膀上拍了拍,接着也不再说什么,迈着四方步就朝着内阁方向而去。
杨嗣昌眉头紧蹙,望着洪承畴的背影愣神许久,最后一咬牙就跟了上去,等回到内阁他也没再和洪承畴讨论此事,到了自己的办事房后彷如什么事都没发生一般忙碌了起来。
黄河决堤案很快就由三司连同监察司、警察司组成了专门部门,同时派钦差前往淮北调查此案。当消息传出后,满朝皆是大哗,谁都没想到淮北黄河决堤一事居然会有如此内幕,不少官员听闻心中惶惶不安,有的曾经在淮北任职,知道此事的来源,有的虽然没直接卷入此案,但在之前因为利益或者同僚情面上装聋作哑给于照顾,还有的本就是当地士绅大族和官宦世家出身,这件事和他们脱不了关系,当知道皇帝为此雷霆大怒,动用三司严查此案后,谁能心安?
这些人心里怕的要命,生怕查来查去最后查到自己头上,更担心皇帝借此机会对朝廷进行清洗,如此一来身家性命难保。不过也有人幸灾乐祸甚至蠢蠢欲动的,觉得这件事既然是这些人的问题可同样也是自己的机会。
朝堂包括地方的官职都是有数的,一旦这些人因此丢了官职,那么不等于自己就有了机会?一时间打着各种算盘的人数不胜数,一个个钻着脑袋想一切办法为自己钻营,力图在此案中不受牵连甚至因祸得福。
而这时候,远在福州的阎应元还不知自己已经升官了呢,作为福州知府,在洪承畴离任后,福州恢复到了之前由布政司衙门负责地方事务的格局,不过阎应元这个知府的权力依旧不小,而且他这个知府和普通的知府不一样,不仅掌控着福州的民政,还兼管一部分军务,尤其是被拆分后重组的南洋海军方面,阎应元依旧拥有部分监督之权。
这几年来,随着海贸大开,再加上郑氏集团的瓦解,福州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尤其是海峡对岸的小琉球的开发更让福州有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福建这个地方本就是山多地少,光靠种地根本养不活这么多人,为了生活福建人自从宋朝时期就多有出海者,在海上打拼以搏一条出路。这也是福建这个地方多出海盗,福建人几乎遍布南海的缘故,而现在大明的政策改变后,福建这个地方彻底解除了海禁,依靠着港口便利和海运外贸的机会,再加上福建又特产茶叶,阎应元敏锐看到了这点,一力主持和推动了此事,使得福州府越发繁荣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