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控制李曄,朱温將李曄身边的侍卫及宫人皆换为他的人。李曄身边原有小黄门、打球、內园小儿二百多人,但都被朱温命人灌醉后全部坑杀,换上年貌、身高相当的二百人顶替。”
这个局面对李曄確实无解,除了妃嬪子女外,身边其他人全是朱温派来的人,不说李曄无解,便是始皇、太宗也难有办法,除非能找个机会单杀掉朱温,然后再以皇帝的名义慑服朱温麾下。
不然,即使单杀了朱温,也会被朱温麾下杀害!
李念道:“朱温將李曄迁往洛阳后,其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听李念讲过司马氏如何取代曹魏,始皇等自然懂这歇后语之意,由此也可看出,后世人对司马家的观感不佳。
“於是,河东李克用、凤翔李茂贞、西川王建、襄阳赵匡凝等人组成联盟,以兴復唐室为名,倡议天下共伐朱温。”
“朱温当然不怕这些手下败將,决定举兵西討,但又担心李曄会在他出征时搞小动作,於是他萌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始皇语气怪异道:“他决定杀死李曄,另立新君?”
那这想法的確大胆,办法倒是个办法,弒君另立后,新帝威望不足,即使其有心搞事,愿意跟从他的也不会太多。
而李曄不一样,即便其威望已经大损,但毕竟当过数年皇帝,其为皇帝已深入人心,若其搞事,说不定真有人追隨。
但这个办法的缺陷是会背上弒君之名,虽说在成济当街弒君后,杀皇帝这种行为变得不那么罕见,可弒君之名一旦背上,便难洗脱。
李念笑道:“朱温正是这想法,天佑元年八月,在他的指示下,左龙武统军朱友恭、右龙武统军氏叔琮、龙武牙官史太及蒋玄暉等人,以有紧急军情为由夜叩宫门,要面见李曄。”
“当时已是夜晚,李曄在何皇后的椒兰殿。河东夫人裴贞一在椒兰殿外看到蒋玄暉等人带兵闯入內宫,心知这些人是来干什么,但其並没畏惧,反而问道:『急奏何以兵为﹖』”
“可她等来的回答是史太的刀兵,將裴贞一杀害后,蒋玄暉问:『至尊安在﹖』李曄的昭仪李渐荣临轩呼曰:『寧杀我曹,勿伤大家!』”
“李曄当时正醉酒酣睡,听闻殿外的动静赶紧起身,身上只穿了一件单衣,绕柱而走……”
听李念说到“绕柱而走”,始皇神情微妙地变化了下,因为他以前也绕过柱,只是他比李曄幸运。
“史太追而弒之。昭仪李渐荣伏在李曄身上,为其抵挡史太的刀兵,也被史太一同杀害!”
王賁感慨道:“危难当头不为求生背离李曄,反而为护李曄就义,两女忠贞不虚男儿。可惜李曄一代唐帝,便这般被人杀害,大唐非因李曄而衰,可其却为末代之帝。”
李念道:“在李曄死后,为了方便於自己控制,朱温立了李曄嫡次子李祚,並將之改名为『李柷』,李祚年方十三,被朱温的凶残给嚇到,连年號也不敢立,继续沿用李曄的年號『天祐』。可天已不祐大唐!”
“立李柷为帝后,朱温为保证自己的权势安稳,也为让自己之后能更进一步,其又命蒋玄暉杀死李曄九子,並製造『白马驛之祸』。”
“『白马驛之祸』是朱温认为朝堂中还有不少人忠於李唐,他若建立新朝,这些人必会成为阻碍,必须剷除,而其麾下谋士李振早年科举,屡试不第,和黄巢一样对这些世家公卿非常痛恨,因而极力鼓动朱温杀掉这些人。”
又是一个大唐科举落榜生,向衣冠大族、世家公卿举起了屠刀。
“朱温本就有此想法,又被人鼓动,便於滑州白马驛一举屠杀裴枢为首的朝臣三十多人。藉由这些手段,朱温不仅稳固了他的权势地位,剷除了阻碍,也彻底绝了李柷翻盘的可能。”
“到这时,朱温距帝位只有一步之遥,其已有皇帝之权,只是名义上还未称帝。一般而言,要经过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加九锡,三辞三让等流程,才可称帝。”
“可朱温觉得这流程太长,其虽有皇帝实权,但一日不称帝,那便不是真皇帝,他等不及。”
“天祐四年四月,宰相张文蔚率百官劝进,李柷禪位,朱温正式即皇帝位,更名朱晃,改元开平,国號大梁,升汴州为开封府,建为东都,以大唐东都洛阳为西都。”
“禪位后的李柷被朱温迁往曹州济阴囚禁,於次年二月被害。大唐就此被朱温扫入歷史,五代十国的惨烈乱世也从此拉开序幕!”
虽通过李念之口的话不多,但那是一个王朝就此落幕,那可是出过天可汗的大唐,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大唐,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大唐,是打遍诸国,令诸胡来朝的大唐。
那里曾有最伟大的帝王,有青史留名的名臣名將,有绝世的美人,也有酒气才气並存的诗仙,也有忧国忧民的诗圣,有忠臣,也有“內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的反贼……
李念看向王賁,笑道:“將军对这份贺礼可还满意?”
王賁向李念行礼:“满意之至,多谢公子!”
虽然他们这个世界的歷史上应当不会再出现大唐,可那个国號为“唐”的强大王朝已经印入了他们心中。
始皇道:“汉唐的確强矣,难怪后世之人如此喜爱其等,唐比之於汉,更多了些豪迈。然朕之大秦,必將不逊於其等。不,是更要胜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