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方支书,打扰你了。我们的一个客户想要订购一批【南光五号】稻种,对方的行程比较紧,所以我才会找到这里来。”
来人有两个,不是什么陌生人,是省外贸的工作人员。
据他们说,最近临时接了一个订单,所以才赶过来看看能不能采购一批稻种。要是实在不行,交货日期也可以推迟到秋收之后。
“你们的客户要订购多少?”
送上门的生意自然不会往外推,等他搞清楚了订单的数量之后,不禁松了一口气。
这一季的稻种生产还是火力全开,夏种同样会满负荷生产,原本打算等到了明年就进行调整。
没想到还能走一批外销,这样的话,到了明年春播都不用减产。
“走,咱们去社里谈。”
方唯随后就和两人去了社里,这一栋办公楼是合作社与瑶岭农业共用的,现在公司的派出人员都在这边办公。
所以在社里就能签订合同,不需要再去省城。
双方约定了交货日子,省外贸也不含糊,提前就打了一半货款。等这边开始发货,对方就将会结清尾款。
效率不是一般的高。
蔡桐等人也听到了这个好消息,外销是增量,可以保证公司在下来的稻种生产中不需要减产。
说到底还是稻种的市场容量有限,像稻谷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晚上。
蔡桐和几个高管才回到了社里。
他们下乡一般都会住在社里的接待宿舍,条件虽然差点,但胜在方便。要不然每天从县城赶过来,多耽误时间啊。
他们几个蹲点的地点比较近,像去阳山、陈州和衡州蹲点的高官,就只能住在当地单位的宿舍。
方唯拉着他们去大食堂会餐,顺便提了一下外贸进出口权的问题。
“方支书,现在外卖进出口权还没有放开,手续难办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咱们也没有销售渠道。”
蔡桐觉得有没有外卖进出口权都无关紧要,公司主要针对的还是内地市场,外销很难做大。
不像电器集团公司,人家早早就拿到了外贸进出口权,做外贸不需要再通过中间商。
方唯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他们试着办一下,成与不成都不要紧。
他早就想办这个手续了,只是这么些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落实。
吃完饭,他便直接回了家。
农村的生活就这么乏味,好在他每天忙忙碌碌的,要不然真的会感到很无聊。
时间匆匆。
夏收夏种工作顺利结束,这一季又获得了大丰收。
现在每一年能得到的点数大概在26亿点左右,他现在已经累积了90亿点点数,不过一直没有给区域或者设施升级。
【育林采摘区】已经达到了面积上限,【种植区】也快了。
等再积累一段时间,他会将【种植区】升到最高等级,也就是区域面积达到上限,然后才会考虑其他。
“支书,外贸订单的货物已经发出去了,从明天开始,咱们所有种子会正式开卖。”
蔡桐最近忙的脚不沾地,上午有点时间,刚进到办公室向方唯作了汇报。
今年的收成很好,就连衡州生产基地都获得了大丰收。同时,衡州基地的建设已接近尾声,再也不用担心员工的生活条件问题。
“嗯,你盯着点销售情况,销售方面有什么问题,你要第一时间通知我。”
公司的盘子做大之后,方唯反而管的事情更少了。
不过他还是保持了初心,始终喜欢在农业生产的一线了解情况,而不是只听汇报看报表。
接下来,他又和蔡桐商量了在县城投资兴建一座大型农贸市场的事情。
这个项目投资不算大,赚钱是肯定的,就是回本周期稍长一些。但相对来说,这个项目的社会效益不容忽视。
谈完了正事,蔡桐起身离去。
从第二天开始,各类作物的种子全面上市销售,销售情况很不错。
紧接着就是各基地的稻谷,这些稻谷会全部进行加工成大米,然后再出售。大米的销售不会那么火爆,但在秋收之前应该能清空库存。
过了没多久,县城最大的农贸市场便开工建设。
瑶岭大酒店和农贸市场的建设,都是为了解决县城的短板,同时增加一些就业机会。这两个项目对于瑶岭农业来说,都是属于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项目。
接下来公司还准备出资修复老街,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持老街的原本风貌。(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