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砝码
九月二十五日,哭娘岛(今海洋岛)。
咸涩的海风卷着初秋的凉意,扑在钟明辉的脸上,带着熟悉的腥味与苦涩。
风里还夹杂着一丝烟火气——那是移民安置区的灶台刚起的火,混着新收的玉米秸秆特有的焦香,在海雾里漫开淡淡的暖意。
他登上半山的一处平崖,靴底碾过崖边的碎石,发出细碎的声响。
回首眺望时,太平湾正被一层薄霭笼罩,数艘渔船像睡在摇篮里的婴孩,随着波浪轻轻摇晃。
几张晾晒的渔网搭在桅杆上,网眼间还挂着晶莹的水珠,阳光穿过时折射出细碎的虹光,像是给小船罩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
这个角度能将整个小岛尽收眼底,西面是成片的仓库和移民临时安置区,东侧是渔村和岸防炮台,南面山坡和谷地中则分布着一块一块垦出的农田,几个戴斗笠的农人正在翻地,锄头起落间扬起细碎的土尘。
钟明辉接过护卫递来的水囊,仰头喝了一口。
水已经有些温热,带着木桶特有的淡淡清香。
十年前刚来时,岛上只有几处苦涩的泉水,现在却已经有了三口水井和一套引水系统,将山涧的水引入各个移民安置区。
这是三年前才完工的工程,由一位从泉州来的水工师傅设计。
脚下的平崖被当地人称为“望乡台“,是拓荒者们最早开辟的一处休憩场所。
崖边立着几块平整的石头,权当桌椅。
钟明辉在一块表面最为光滑的石凳上坐下,这块石头被磨得发亮,不知承载过多少思乡人的叹息。
从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岛上这十年来的变化。
最早的草棚屋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砖木结构房屋,屋顶覆盖着烧制的灰瓦,屋檐下还挂着风干的海带和鱼干。
道路也从泥泞小径变成了碎石铺就的宽敞通道,两旁甚至栽种了从陆上运来的松树苗,虽然还不高大,最高的也才齐眉,但枝叶已经舒展得像把小伞,能为行人提供些许阴凉。
钟明辉的目光落在太平湾南侧的那片空地上。
那里现在堆满了建筑材料,青砖、石料、还有几卷粗壮的麻绳,是准备建造一座真正的灯塔。
计划是由一名来自新洲本土的学生绘制的,参考了始兴港的样式。据说塔顶会装一面能旋转的铜镜,利用日光反射指引方向,夜里则点上鲸油灯。
有了灯塔,即使在雾天或夜里,船只也能安全入港。
这个工程预计需要六个月,如果一切顺利,将在明年三月完工。
“大人果然在这里。“平崖下传来一个声音,带着些微喘息。
钟明辉不用回头就知道是魏平山。
这位老部下总能找到他,尤其是在他需要独处的时候。
“坐。“钟明辉指了指旁边的石凳,“移民转运工作进行得如何?“
魏平山抹了把额头的汗水,从怀中掏出一本册子:“今年,经我哭娘岛转运的移民共计三千四百五十二人,大部分皆来自辽东、河北等地。“
“其中,青壮男子一千八百六十余,妇人一千一百三十余,孩童、少年有四百五十余。生病或者身体不适而留置在岛上的移民有两百四十余,已经安排郎中对他们进行医治,估摸着都是营养不良,或者其他一些小毛病,将养些日子便能恢复。”
“岛上存粮有多少?”
“稻米一百六十多吨,装在十六个大粮仓里,都是今年才从暹罗运来的新米;小麦一百二十吨,磨了一半面粉,剩下的存着;玉米三百五十多吨,去年的陈粮还有八十吨,都晾过了,没发霉;土豆……”
“你给我报一个总数就可以了。”钟明辉笑着打断了他。
魏平山这点总改不了,做事太细,细到连粮仓的位置都要在册子上注明。
“呃……”魏平山迅速将手中的册子翻到末尾,“目前,我们哭娘岛存粮有八百三十多吨。”
“嗯。”钟明辉点了点头,目光又移到远处的海面上,那里有只孤独的海鸥正展开翅膀,随着气流上下盘旋,“如今,咱们移民工作也结束了,粮食也有这么多库存了,是到了该动弹的时候了。”
“大人,你是想……”魏平山小心地问道,手不自觉地攥紧了册子,指节都有些发白。
“辽东。”钟明辉嘴中轻轻吐出两个字。
“大人,我们是要直接出兵支援锦州吗?”
“呵呵……”钟明辉转过头来,笑着看向他,“人家双方二十万人对峙厮杀,咱们几千人搅和进去,到最后,估计连渣滓都剩不了几个。洪承畴手下的那些总兵,哪个是好相与的?咱们去了,说不定还会被他们当枪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