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pf-15812-1“ data-format=“audio“ data-lazy=“false“>
他这是什么运气?
摇头失笑,聂宇按捺住去看糊名的冲动,照例勾画了个红圈,将其放在一旁。
再看第三名卷子,写的相当不错,文采可称第一,比第一、第二都写的还好,但可惜审题方向弄错了。
聂宇问大汉如何应对将来世界,这货回答大汉应该先管好自己,通篇都在以“代理之责”来劝说汉王应该体恤爱民,大汉就能强大盛世。
写的很对,但全是政治正确,还没正到汉王的频道上,聂宇没有画圈,直接扔到一边。
看完了前三名,后面卷子明显看的快了不少,比如五六七名的卷子,都是简单扫了几眼,就被扔在了第三名一边。
前十看完,聂宇招了招手,让秘书官继续端来剩下五十一张卷子。
众臣心中无奈,他们还是高兴太早了,汉王果然还是一如既往的乾纲独断,也是丝毫不给他们面子。
选出来的前十名卷子,就取了三张,分别是第一、第二、第八名,剩下七个全撸掉了。
现在又要看剩下五十一张卷子,这是对他们阅卷水平的不信任。
不信任是对的,凭什么信任?
五十一张卷子,并不算多。
聂宇几乎是一目十行,通篇引经据典说废话的直接撸掉,遇到言之有物的才停下仔细看看。
约莫过了一个半时辰,六十一张卷子全部阅完,聂宇从后五十一张卷子里,再选出了七人填补前十名。
程驷举的卷子,本来是四十名靠后,但聂宇看过后,给他提到了第十一名。因为这家伙居然知道英吉利国,对英吉利国还颇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聂宇反复对比了卷子,最终朱批定下前三名:“好了,就在此拆封填榜吧!”
这些事情目前是礼部在负责。
礼部尚书顾景上前将糊名从第一名开始依次拆开,同时张口宣布:
状元:袁名曜,湖南宁乡人。
榜眼:魏辅邦,湖南邵阳人。
探:邓显鹤,湖南新化人。
一甲前三名,除了一个邓显鹤,另外两人聂宇听都没听过。
尤其是自己钦点的状元郎袁名曜,还写出了“师夷长技”,如此人物他完全没有一点印象。
不过无妨,之前没印象,但现在聂宇记住了。
殿试就是这样,学问不是很重要,重点在于考生的思维能不能跟出题的君王同步,同步程度越高,越有机会做状元。
袁名曜的来头,聂宇不记得这家伙是对的,因为历史上名气大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学生魏源,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大佬。
内阁众臣们相顾无言,又对此早有心理准备。
拆名题榜没多少时间,顾景写完黄榜(黄纸书写榜文),接着又开始写传胪帖。
秘书官端来汉王的玉玺大印,请聂宇在黄榜盖章,之后便是一切从简。因为大汉太小了,基业草创没那么多机构程序,黄榜直接送到负责此事的礼部衙门,传胪帖则送到了邮传部。
大汉没有鸿胪寺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