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港城资本棋局落子
八月的香港闷热潮湿,中银大厦30层的辉远金融办公室内,冷气开得十足。
巨大的落地窗将维多利亚港的景致尽收眼底,而室内众人却无暇欣赏,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顾俊辉站在电子屏幕前,扫过东南亚各国股指的实时数据,神色沉稳。
身后,团队成员们正忙碌着。
“王哥,小周,你们今天就飞新加坡。”顾俊辉说道。
“8亿美元的资金已经到位,按照计划,分成十家合作方,每家8000万。
初期先建立十倍杠杆,后续根据市场情况,逐步加到20倍。
切记,操作一定要谨慎,密切关注东南亚五国股指的动向。”
王志远点点头,“俊辉放心,我们一定把任务完成好。”
与此同时,杨柳和小何也在为东亚市场的布局做准备。
6.2亿美元的资金分配方案已经敲定,除东京三菱银行获得2.2亿美元外,其余四家合作银行各分得1亿美元。
顾俊辉说道:“东京三菱银行那边已经确定了7.0%的融资利率,这是我们目前能拿到的最优条件。
其他合作方,我要求融资利率不能超过7.5%。有东京三菱银行这个参照,再加上我们不断扩大的资金规模,他们会重视这次合作。”
一旁的小何快速计算了一番。
“老板,如果能把平均融资利率从8.0%降到7.5%,按照14.2亿美元本金,20倍杠杆来算,总资金量就是284亿美元。
仅这0.5%的利率差,一个月就能节省约1183万美元的利息支出。”
顾俊辉:“现在7.5%只是第一步。等8月这波操作结束,九月、十月资金规模再扩大,我们还要继续和合作方谈。
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现在是金融危机,汇率、股指波动大才有利润空间。
可一旦市场平稳,高利率下我们就是给银行打工。”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在我心里,理想的融资利率是5%,但这不能急。随着我们资金量越来越大,合作方之间也会有竞争压力,从7.5%到7%,再到6.5%…5.5%…”
接下来的几天,辉远金融的团队进入了高强度的工作状态。
王志远和小周在新加坡与十家合作方紧密对接。
他们按照计划,先以十倍杠杆谨慎建仓,同时根据市场变化,逐步调整仓位和杠杆比例。
面对辉远金融日益增长的资金体量和东京三菱银行给出的利率标杆。
其它合作方最终纷纷做出让步,将融资利率降至7.5%。
随着8月的交易逐步展开,辉远金融在东南亚和东亚市场的布局初现雏形。
14.2亿美元的资金,在二十家合作方的操盘下,悄然潜入金融市场的各个角落。
而此时的国际金融市场,暗潮涌动,一场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从8月初开始,东南亚金融市场宛如被点燃的火药桶。
继泰国泰铢、菲律宾比索在上月大幅贬值后,印尼盾、马来西亚林吉特与新加坡元接连失守防线。
这场风暴也迅速向东亚席卷。
首尔证券交易所,韩国综合股价指数(kospi)跌破关键支撑位,三星、现代等财阀企业的股票遭到疯狂抛售。
东京股市开盘即暴跌,日经225指数盘中跌幅一度超过4%,投资者恐慌情绪蔓延。
相比之下,香港恒生指数与台湾加权指数虽仍在苦苦支撑。
恒生指数的成交额却连续三日突破二百亿港元,多空双方在15000点关口展开激烈厮杀,盘面波动剧烈程度创年内新高。
全球资本市场也陷入联动震荡。
纽约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连续五个交易日收跌,华尔街交易员们紧盯亚洲市场动态,担忧危机跨洋传导。
法兰克福dax指数、伦敦富时100指数同样未能幸免,欧洲金融机构紧急召开闭门会议,评估亚洲风险敞口。
关于亚洲方面,舆论风向发生戏剧性转变。
此前还在盛赞“亚洲经济奇迹”的《金融时报》,头版头条赫然刊登《泡沫破裂:亚洲经济将走向何方?》
尖锐指出东南亚各国长期积累的外债与房地产泡沫。
《华尔街日报》则发表社论,宣称“亚洲四小龙”神话破灭,呼吁国际投资者撤离高风险市场。
日本国内媒体同样一片哀嚎。
《读卖新闻》撰文痛陈“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已死”,制造业订单锐减的消息让东京街头的上班族神色凝重。
风暴眼之中,东南亚民众的生活正在经历剧变。
曼谷街头,出租车司机将计价器从泰铢切换为美元结算。
雅加达的菜市场里,商贩们拒绝接受大幅贬值的印尼盾,要求顾客用美元或新加坡元交易;
吉隆坡的房地产中介门前,挂牌出售的房屋数量激增,房价却在短短一周内暴跌两成。
曾经被视为经济繁荣象征的摩天大楼,此刻在风雨中显得摇摇欲坠……
风暴来势汹汹,东亚等地进行了相应的应对。
韩国央行迅速动用外汇平准基金,在外汇市场频繁干预以稳定韩元汇率。
日本政府紧急召开经济对策会议,承诺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金融市场。
这些地区的股市虽现波动,但跌幅仅约东南亚的一半,显示出一定缓冲能力。
可平静表象下危机暗藏。
各地为维稳汇率与股市,外汇储备快速消耗。
索罗斯等人如同嗜血的鲨鱼,在东南亚疯狂收割利润的同时,于舆论层面推波助澜。
他们以少量资金在东亚市场发起试探性攻击,引导大量跟风资金涌入,持续消耗各国的外汇防线。
其自身实力不但未损,反而因东南亚的巨额掠夺急速膨胀,可调配资金规模愈发庞大。
而此时的顾俊辉,已悄然完成8月股指期货的战略布局。
二十家合作方逐步将杠杆提升至20倍,所有资金如同蓄势待发的箭矢……
香港是辉远金融走向国际的关键跳板,顾俊辉早已将媒体、娱乐和金融定为核心布局领域。
在报业市场,《东方日报》《苹果日报》《明报》《星岛日报》成为重点关注对象。
这些报纸风格、受众与背后集团的经营模式各异。
需从中筛选出最契合辉远战略的收购目标,为企业赢得舆论话语权。
电影娱乐方面,1997年的香港影坛,嘉禾、永盛、金公主、新艺城等电影公司各有千秋。
随着金融危机蔓延,这些公司的估值将下滑,计划通过收购进军香港影视行业。
金融布局更是重中之重。
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是顾俊辉志在必得的战略资产。
外资银行实力强劲难以撼动,背靠国家的中银收购无望,汇丰与渣打根基深厚。
而东亚银行、廖创兴银行、大新银行等中小银行,以及道亨银行、永亨银行都进入了他的考察范围。
……
8月16日上午10点。
虽是周六,中银大厦30层的辉远金融办公室内依旧一片忙碌。
这段时间,为应对金融危机,团队都比较忙碌,今天也不例外。
田甜和林老师将一迭整理成册的资料放在顾俊辉的办公桌上,里面详细记录着香港有影响力的报纸、电影公司、电视台以及中小银行的信息。
“先说说银行的情况。”
顾俊辉目光停在银行板块的资料上。
在他心中银行是整个金融布局的核心支柱,掌控银行意味着掌握资金调动的命脉,更是未来利润增长的关键。
“我们初步筛选了八家银行。”田甜说道。
“分别是东亚银行、廖创兴银行、恒生银行、大新银行、永亨银行、道亨银行、华侨永亨银行和富邦银行。
其中恒生银行背靠汇丰,综合实力强劲但收购难度极大。
大新银行零售业务出色,网点遍布香港;永亨银行在贸易融资领域经验丰富。
道亨银行擅长投资银行业务;华侨永亨银行在东南亚地区业务广泛,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富邦银行则在金融创新方面颇具特色。
<div id=“pf-15812-1“ data-format=“audio“ data-lazy=“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