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香港四大才子:金庸 黄霑 倪匡 蔡澜
田甜将装订整齐的资料摆在桌上,顾俊辉翻开。
“金老,您想必也有所耳闻,辉远传媒与横店影视集团达成协议,12年投资270亿打造影视基地。
其中一部分规划是还原古代各朝代的宫殿群,另一部分,我打算用来构建武侠江湖世界。
目前规划面积已超过6万亩,后续整体规划会扩展到15万亩以上。”
金庸手中的茶杯微颤,秘书更是失态地轻呼出声。
“15万亩?顾先生可知这比整个九龙城区面积还大!如此庞大的投资,该如何保证收益?”
顾俊辉语气笃定。
“金老应该听说过东京迪士尼乐园,1983年开园至今,年游客量突破3000万人次,单是门票收入就超千亿日元。
我们的武侠主题区,将以您的作品为魂,打造沉浸式江湖体验。
游客能在‘光明顶’参与正邪对战实景演出,走进复刻的少林寺藏经阁,说不定真能在浩如烟海的‘古籍’里,寻到《九阳神功》的残页。
在‘桃岛’学习弹指神通,甚至能在‘襄阳城’穿上宋兵甲胄,亲身体验守城之战。
所有场景都会进行全景式打造,力求100%还原小说中的每一处细节,让‘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世界真实可触。”
金庸与秘书瞪大眼睛,脑海中想象着那些只存在于文字中的江湖场景化作现实的模样。
郭靖弯弓射大雕的草原、韦小宝穿梭的丽春院、小龙女翩跹的绝情谷,若真能实景呈现,简直是武侠迷的朝圣之地!
两人尚未从震撼中回过神,顾俊辉接着说道。
“关于您十四部小说未来20年的版权,包括影视改编、动漫、游戏以及网络衍生等所有开发授权,我愿意出1亿港币。”
这话让金庸握着茶杯的手紧了紧。
其看向顾俊辉,见他神色沉稳,语气平淡,仿佛说出的不是天价数字,而是平常小事。
一旁的秘书脑子飞速运转,在心里盘算着。
以往台湾、香港的影视公司来购买版权,向来只挑《笑傲江湖》《天龙八部》《射雕三部曲》《鹿鼎记》这些热门作品,单部版权费不过几十万港币。
就算未来行情看涨,一部热门小说顶天也就100万,14部加起来才1400万。
哪怕算上20年的长期授权,翻个两三倍,5000万已经是天价。
可眼前这位顾先生直接开出1亿,超出他们预想的两倍还多!
顾俊辉将资料往前一推,看着两人惊讶的神情,心中早有预料。
这个时代的人,又怎会想到未来网络游戏、主题公园的巨大潜力?
十几年后,一款以武侠为背景的网游,能靠着虚拟道具卖出天价。
更想不到,根据小说打造的主题公园,门票收入就能远超电影票房。
金庸目光透过氤氲茶雾打量眼前的年轻人。
他封笔多年专注《明报》管理与香港基本法起草,往来多是政商学界的中流砥柱,却从未见过如此气魄的商界新锐。
看着顾俊辉从容指点规划图的模样,心中揣测。
此人年纪轻轻便有这般手笔,莫不是出自海外华人家族?
或是背后有深厚的家族势力支撑?
顾俊辉似是未察觉金庸探究的目光,端起茶盏轻抿一口。
“金老见证香港回归盛事,这座城市的独特地位,正是辉远走向世界的关键跳板。”
他放下茶杯,神色变得郑重。
“内地市场是根基,但要让武侠文化真正出海,香港的国际化资源与开放环境无可替代。
不过香港几大家族深耕多年,地产、物业这些领域壁垒森严,作为后来者,辉远暂时不会涉足。”
顾俊辉顿了顿,手虚指中环方向。
“我们辉远金融设在中银大厦,未来会在资本运作上发力;传媒板块则计划借香港的开放优势,整合电视台、电影公司资源。”
说到这里,他望向墙上《明报》创刊号的影印件:“甚至包括探索纸质媒体的转型之路。”
空气突然静得能听见钟表声。
金庸后靠在皮质椅背上,那些关于“年轻人野心勃勃”的惊叹还未出口,心底却先泛起警觉。
对方提及传媒布局时,目光在《明报》字样上停留了。
“顾先生对报业也有研究?”他状似随意地抿了口茶,“《明报》创刊三十余年,倒想听听新鲜见解。”
“金老,《明报》能在风雨中屹立三十余年,靠的不是油墨与纸张,而是敢为人先的风骨。
如今互联网浪潮袭来,与其守着传统阵地,不如做传媒变革的掌舵人——开设电子版、搭建网络论坛。
甚至将《明报》的深度报道与武侠ip结合,开发互动式文化产品。”
金庸端茶的动作慢了下来,这些从未听闻的概念让他瞳孔微缩。
只听顾俊辉继续说道。
“就像金老笔下的侠客,审时度势才能破局。《明报》若能抓住这个机会,不仅能守住香港舆论阵地,更能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
“听上去野心不小。”金庸摘下眼镜擦拭,掩饰眼中的震动。
“你方才说要以香港为跳板输出文化,具体如何做?”
“辉远正在筹备四部大戏!一部《少林足球》,将功夫元素与热血足球完美融合,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打破观众对传统喜剧的认知。
一部《英雄》,用浓墨重彩解构战国侠义,让‘天下’二字的重量震撼全球。
一部《卧虎藏龙》,将东方哲学融入江湖恩怨,敲开西方艺术电影的大门。
还有《功夫》,把市井小人物的热血传奇,化作世界对中国功夫的全新认知。
而《明报》,完全可以成为这些文化浪潮的发声器!”
这时,秘书望着顾俊辉挥斥方遒的身影,再看向金庸若有所思的神态,意识到这场对话早已超越了版权交易。
这是两代人,在时代浪潮前的思维碰撞……
金庸很清楚顾俊辉横店影视基地15万亩规划和1亿天价背后的分量。
能在内地撬动270亿投资的魄力,如今又将触角伸向香港。
顾俊辉是一条蓄势待发的过江龙啊!
香港老牌家族根基盘根错节,这年轻人究竟要撕破格局还是另辟蹊径?
作为香港基本法的起草者之一,他比谁都清楚,此刻的香港既需要稳定,也亟需破局者。
他的思绪飘向了过往。
曾几何时,他与蔡澜、倪匡、黄沾被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那时几人在茶楼谈天说地,挥笔写就万千风华。
笔下文字既能掀起江湖风云,也能针砭时弊。
可如今,岁月的重担压在肩头,纵使手握《明报》这一舆论阵地,面对香港根深蒂固的房价高企、产业单一等问题,仍觉力不从心。
73岁的他,早已没了二十年前与友人纵论天下的意气风发,可骨子里的倔强却从未消退。
就在不久前,他还远赴英国剑桥求学,哪怕年逾古稀,只为拿下博士学位。
这份对知识的渴求、对自我的挑战,何尝不是一种不服输的雄心?
金庸收回思绪。
“顾先生的蓝图.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不过《明报》风风雨雨三十多年,转型可不是喊几句口号的事。”
他说完,心底又泛起涟漪。
自己年事渐高,子女无意报业,若眼前这人真有能力让《明报》在新时代站稳脚跟,交出去又何妨?
不过,这份基业终究是半生心血,总要再观察观察。
顾俊辉听着金庸的话语,神色平静,心底却在飞速盘算。
他知道,明年七八月份金融风暴达到顶峰时,香港的资产价格将暴跌,届时收购成本至少能比现在低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