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合作以后不会有什么麻烦事。而且有限责任公司,将来如果要开分店也会比较好操作……如果有的话。
不过这是后话了。
陈坤杰忙着跑流程,李悠南嘛,自然就是四处逛一逛了。
除了去吃火锅,当然要把cq市里有意思的地方都转一转。
头一天下午,在解放碑周围转悠是免不了的。
高楼围着的这块碑,白天看就是平平无奇一个中心点,可一到晚上灯全亮起来,整片商圈像活了过来。
李悠南没特意挤到碑底下,就在旁边坛一坐,看下班的人流、拍照的游客、拎着菜往回走的阿姨,混在一起特别有生活气。
晚饭后往洪崖洞溜达,没进去人堆里,倒是被戴家巷崖壁步道吸引了。
往上走几步,一回头——整个洪崖洞的金色灯光从悬崖上铺下来,江面反着光,确实像掉进动画片里。
千厮门大桥上车灯拉成一条流动的光带,和底下吊脚楼的暖黄混成一片。
这种时候,站着多看一会儿,比急着拍照舒服多了。
第二天往山城巷走。
青石板路弯弯绕绕的,老墙缝里钻出黄桷树的根,一路都有树荫。半道拐进白象居,这地方挺神奇,明明进了单元门是15楼,走出去又成了平地,就是短视频平台上经常出现的那种视频的拍摄地点。
在连廊上歇脚时,正好望见长江索道的缆车慢悠悠从两栋楼之间滑过去,底下是浑浊的江水,远处是来福士几栋帆船似的楼。
真的挺好的,比成都有意思多了。
这种魔幻,也就重庆能随手捡到。
逛着逛着,李悠南也会忍不住想,要是当初四川和重庆没有分家,那这地方大概才是全国最厉害的省了吧……重庆加四川约等于一个小中国……
中国有的,重庆加四川大抵都有了……
中午一个人,在步道旁的小店吃了碗豆饭。
木桶装的豆颤巍巍的,蘸水调得香而不燥,配一碗烧白,肥肉化在嘴里。
随后的一天,是工作日。
上午去坐长江索道,买了南站的单程票,没排多久,车厢像个铁皮盒子,挤满了人,晃晃悠悠横跨长江。看江面货船拖着尾浪,看两岸高楼像积木似地迭起来,六分钟,一晃就过去了,出站时还有点意犹未尽。
下午再晃到李子坝,观景台上全是举手机的人,列车穿楼那一刻,快门声哗啦啦响成一片,李悠南倒觉得,钻进第一节车厢亲身体验才有趣——眼看轨道直冲着居民楼窗台去了,下一秒却稳稳滑进楼肚里。
这种设计,也就山城敢这么玩。
再晚一点的时候,陈坤杰忙得差不多了,带着李悠南去交通茶馆,一进门像穿越回三十年前,掉漆的方桌条凳、嘎吱响的吊扇、盖碗里浮着的老荫茶。
几个大爷在角落下象棋,穿马甲的茶倌拎着铜壶来回续水。
俩人窝在竹椅上,茶喝淡了也不着急走。
晚上当然要吃火锅。
当李悠南提出来要吃火锅的时候,陈坤杰还有一些惊讶,好奇地问:“你不是不吃辣吗?”
李悠南深沉地说:“我是带着任务吃火锅的。”
是什么任务,李悠南当然不会明说。
陈坤杰大为震撼,有一些明白过来,李悠南这是在了解重庆人的口味,或者说重庆火锅的味道!
一切肯定都是为了开火锅店的准备!
一时间他竟然有一些惭愧,说实话他是在火锅店里长大的,也是真正要立志开一家热闹火锅店的人,竟然都没有想过这一点,只是一味地闭门造车。
没去那些排长队的地方,陈坤杰推荐了一家巷子深处的老火锅,既然正好是李悠南打卡的店之一。
环境嘛,就是那种典型的市井样子,桌子板凳都油亮亮的,慢慢烫,慢慢吃。辣了就喝口唯怡豆奶,或者冰啤酒。
周围都是本地人,声音很大,热气腾腾的。
一顿火锅吃了快两小时,李悠南倒是感觉比之前要耐得住辣味了一点,证据是他要开水的时间比之前要晚了一些。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生活变得规律起来。
李悠南不再住酒店,而是索性住在陈坤杰那里。
虽说陈坤杰自己单干了,但父母对他还是挺好的。
除了这个门面,还给了他一个套二的小房子,李悠南过去正好可以占用一间房。
陈坤杰有个女朋友,不过两人并没有同居。
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比较短,那姑娘性格比较保守,相处了个把月,现在也才刚刚进展到亲个嘴的程度。
李悠南住过来以后,经常在房间里听到隔壁的陈坤杰对着电话叽里咕噜说个不停。
听不太清楚具体说的内容,大概是在和女朋友聊天。
白天的时候,由于重庆附近该逛的地方都差不多逛遍了,所以李悠南便将主要精力放在教陈坤杰炒火锅底料这件事上。
在这个过程当中,李悠南越发深刻地感受到系统的强大。
商业火锅底料的炒制和家常菜有着很大的不同,其特别之处在于量非常大。而量一大,火候就变得极难把握。
火候,听起来似乎很玄幻,但实际上是有科学依据的。
最底层的逻辑在于,不同的食材物质变性的时间肯定是不一样的,并且在不同的温度下,释放的香气更是复杂多样。
火候的本质,其实就是要让动态变化的温度和时间,尽可能地使不同的食材都能够在最合适的温度下释放出最佳的风味。
然而,量增大以后,升温所需要的时间、温度持续的时长等等,都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进而导致佐料的比例以及放置的顺序,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而系统赋予李悠南的能力是,他根本不需要刻意去计算,脑子里自然而然地就会知道该在什么时候放入什么佐料,并且能够随着情况动态地做出调整。
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一种玄妙的领悟。
说实话,这种感觉根本没有办法直接教给别人。
不过,也有比较笨的办法,那就是每次都把炒制底料的量确定下来,然后按照模板化的方式照着做,这样就能逐渐让陈坤杰找到感觉。
当陈坤杰知道在炒制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时候,他整个人都惊呆了。
他有些不可思议地说:“哥们儿,你真的刷新了我对厨艺这件事情的认知了,你到底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啊?”
李悠南点了点自己的脑袋,说:“这不是算出来的,而是一种感觉。你不用想那么多,照着做就行了。等你炒的次数多了,慢慢地就会产生类似的感觉了。”
陈坤杰学得也十分认真。
毕竟他从小就在火锅店里耳濡目染,本来就知道一些基本的炒制方法,所以基础性的东西李悠南也不需要过多去教他。
几天以后,陈坤杰炒制的火锅底料已经有模有样了。
火锅底料这东西,普通食客在吃的时候,进行横向对比,确实不像其他商品那样,可以直观地对比出好坏。
就像数码产品能够直接查看参数,而味道这东西因人而异,很可能70分和100分的火锅底料,在人的嘴里品尝起来,区别并没有那么显著。但就是这一点点细微的区别,却已经足够让其脱颖而出了。
陈坤杰现在用自己炒制的火锅底料煮火锅,吃得也格外享受。李悠南觉得他差不多已经可以出师了。
晚上的时候,李悠南把陈坤杰的女朋友叫了过来,三个人一起吃了一顿饭。
陈坤杰的女朋友,是一个既保守又热情的姑娘。她时不时比划着小拳头吓唬陈坤杰,可那一点点大的小拳头,却没有一次忍心真正落在陈坤杰的身上。
反而每次都被陈坤杰当着李悠南的面调戏一番,弄得小姑娘娇羞不已:“你啷个辣么讨厌……”
李悠南默默喝水。
第二天的时候,李悠南让陈坤杰在炒制火锅底料的时候,认真地给他拍摄了一段视频。
拍摄的内容,就是炒制火锅底料的整个过程。
现如今,不论是在重庆还是成都,这两个川渝火锅的大本营,人工炒制火锅底料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了。
要扩张门店的话,仅靠人工根本无法满足每日的销售需求,所以工业化的制作方式必不可少。
但无论是李悠南还是陈坤杰,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他们并不追求门店开得有多大,分店开得有多少,人工炒制火锅底料这一传统必须坚持下去。
为了让炒制出来的火锅底料味道统一、标准一致,每一锅炒制的量都是固定死的。
如此一来,比例、时间以及各个细节,都能够精确下来,这样炒出来的东西就大差不差。
陈坤杰现在已经开始畅想着将来广收徒弟的场景了。
李悠南将拍好的视频,发给了jk龙,然后颇为得瑟地说:“龙哥,你看我徒弟炒的火锅底料,差不多已经深得我真传了。”
jk龙发了一个鄙视的表情过来,然后才说道:“这个小哥没想到年龄不大,炒火锅底料还挺有一手的,看起来好像很好吃的样子。嗯,仅仅是这个火锅底料的视频,就足够吸引人来吃了。这火锅店,你真的入股了?”
李悠南回复消息道:“那可不是嘛,接下来我还要为火锅店引流呢!”jk龙沉默了一下,问道:“这样也好,你投了多少钱啊?”
李悠南说:“我没投钱,就只是提供了这个火锅底料的配方,还有免费帮忙装修。”
jk龙这一次发的是翻白眼的表情,说道:“你入戏太深了,这火锅底料的配方也是你的了是吧?就和玩积木学会木工一个道理对吧?”
李悠南发现,龙哥现在越来越喜欢发表情包了,他原本高冷的形象似乎越来越跑偏了,或许这家伙实际上是个搞笑男。
jk龙接着说:“这个炒制火锅底料的视频,其实可以单独发一个视频,剪辑起来也比较简单。反正你拍摄的素材已经很齐全了,给我一个小时,我就能搞定。剪好之后你直接发就行。”
李悠南回复表示ok,没问题。
一个小时以后,jk龙果然发来了视频。
李悠南看了一遍,确认没什么问题,便选择上传。
在视频的配文里,他写着:“徒弟在我的调教下,炒的这个火锅底料真不错,大家觉得呢?”
不出意料,当这个视频发出去以后,李悠南收获了一整个评论区的嘲讽。
其中点赞最高的一个评论是:“哦哟哟,他说他的徒弟!”
其他几个高赞的评论,同样是围绕着“徒弟”这个说法来玩梗的。
大家的核心意思都是在吐槽他吹牛。
没人信的。
李悠南看着大家的评论,觉得十分好笑,也不进行反驳。
没想到这个视频评论的数量,竟然是他所有视频里面增长速度最快的。
第二天,黄晓阳帮忙订购的那批木料也终于送到了。
李悠南让陈坤杰给自己拍摄视频,又去附近租借了一套木工的工具,就在火锅店里哼哧哼哧地开始干了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