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升任刑部尚书,代理开封府知府的时候,捕盗抓贼,办案如神,公正廉明,被人誉为寇青天。』
“可以说,寇准就是之后包拯的先驱者。』
他曾经断过一个案子,流传到了后世,就是著名的清水断案。”
说的是有一个屠夫与一个卖柴郎,爭夺两贯钱。』
两人都说这两贯钱是自己的,爭执不下最后闹到了开封府。』
寇准询问了解之后,就命人准备清水,將两贯钱放入了清水之中。』
之后开始烧柴加热这盆清水。』
“等到清水加热后,开始冒起油来,立马就断定这两贯钱,是属於屠夫的。
原因也很简单,屠夫整日里杀猪宰羊,手上身上自然是有油脂。』
铜钱放在身上,自然也会沾染上油脂。』
“清水煮出来了油脂,那自然就是屠夫的。』
“由此可知,寇准的確是一位精明能干的神探。』
“歷朝歷代十大神探第七名,寇准,盘点完毕。『
赵清然的点评只有一句话。
“也就是名气足够大,勉强够格。”
如果寇准不是名气太大,根本就轮不到他至於什么寇青天,更是吹捧大过实际。
寇准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爭权上,真正断案什么的,其实並不多。
他能够入围,甚至排到了第七的位置,根本原因就在於他的名气足够大。
天幕继续播放。
“歷朝歷代十大神探第六名,况钟。
“况钟,字伯律,號龙岗,又號如愚。
“江西靖安县龙冈洲人,明朝大臣。
他幼时家庭贫困,七岁丧母,从小受到生活磨炼。
年少时期的况钟聪颖好学,秉心方直,律已清严,习知礼仪,处事明敏。
“原本况钟是打算走科举,获取功名为官的。
可当地县令俞益看中了他,要徵召他为书吏。
也就是这个时候是明朝初年,身为吏员出身,还有很小的机会可以往上爬“换做之前的宋朝,或者是中后期的大明。』
不是科举出身的吏员还想做官?做梦去吧,梦里还能当宰相呢。
九年任满后,县令俞益向当时的礼部尚书吕震介绍了况钟,经永乐帝御前面测后,用其为礼部六品主事。』
之后,况钟就在这个位置上做了九年。
“在九年的任期中,由於他勤谨廉洁,博识干练,又任劳任怨,极得朝廷赏识。
例升员外郎,又因其贤劳著称加一等,超升礼部仪制司郎中,成了正四品其实真正赏识他的並非朝廷大臣,而是永乐大帝。』
在这九年的时间里,因为况钟屡屡表现出色,永乐大帝给予了他三十多次的奖赏。』
皇帝如此看重此人,大臣们又不傻,自然是会顺水推舟,让他步步高升。
到了宣德年间,况钟出任苏州知府。”
他行事果决,不讲情面,对待罪犯重拳出击。』
先是整顿衙门,之后为苏州籍的军户鸣冤上奏,免除了许多人的军役以及世役,活人无数。”
当时苏州府的田租很重,况钟就上奏减租,减去了几十万石的田租,挽救了许多苏州百姓,不至於被饿死。”
他还亲自领苏州民眾疏浚河道,兴修水利,促进了苏州地区农业生產的发展。,
“之后又建立了济家仓,用来在灾荒时节賑济灾民。
当时的苏州府,遗留了许多的案件,被抓的人之多,牢狱里都关不下。,
况钟一个县一个县地轮流审问案件,清正断案。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挽救免於冤屈的轻重囚一千一百二十余名,当地百姓都称其为包龙图復生。』
之后况钟因丧母而回家丁忧,苏州百姓齐聚请求夺情。』
“宣宗为此特意下旨,缩短况钟守孝期,之后二次来到苏州为知府。』
待到任满,苏州百姓怕他因政绩优异,升官离去。』
就在他况钟起程去京城述职的时候,数万百姓聚集阻拦,捨不得他走。”
之后况钟再度回到了苏州,第三次出任苏州知府。』
一直到正统七年,况钟以正三品的身份,病死在了苏州知府的任上。』
数万百姓为其送行,苏州府下属各县都建有况钟的祠堂。』
“崑曲《十五贯》就是以称讚况钟而出名。”
歷朝歷代十大神探第六名,况钟,盘点完毕。
赵清然的点评,隨之而来。
“况钟深受苏州百姓爱戴,最终放弃升官的机会,一直在本地为官,在歷朝歷代之中都是极为罕见的事情。”
“毕竟歷朝歷代为官,都是想往上爬。”
“像是况钟这样,因为百姓们的哀求,就放弃往上爬的机会,选择留下的,
真心是非常罕见。”
“这样淡泊名利的人,自然是个清官。”
“而清官只要有能力把本职工作做好,那名垂青史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九永乐时空。
朱棣向著锦衣卫指挥使嘱咐。
“十日之內,朕要这个况钟的全部资料。”
“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