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秦国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惨。
曾经在春秋时期还风光过一阵的秦国,到了这时候,就像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底儿快败光了,在诸侯中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被其他国家各种嫌弃。
当时的秦国,內部乱成一锅粥。从秦躁公死后,怀公、灵公、简公、献公等几位君主在位期间,都因为王位继承问题发生爭斗。这一乱,国家的发展就停滯了,旧贵族势力还很强劲,他们死死抱住旧制度不放,秦国就像被绑住了手脚,动弹不得。
外部呢,秦国更是被欺负得够呛。中原各国都觉得秦国是西部蛮夷,不带它玩,连诸侯会盟都不叫秦国参加。这还不算完,魏国经过李悝变法后,国力大增,变得特別能打,直接就把秦国的河西之地给抢走了。秦国这下可真是四面楚歌,岌岌可危。
就在秦国陷入绝境的时候,秦孝公上台了。秦孝公是个有抱负的君主,他看著秦国这幅惨样,心里那叫一个著急。他不甘心秦国就这么沉沦下去,於是,他决定要干一件大事——变法图强!秦孝公深知,要变法,就得有人才,可秦国国內的人才有限,於是,他向天下发布了一道震撼人心的《求贤令》。
在这道詔令里,秦孝公言辞恳切,他说,不管你是秦国本地人,还是其他六国的宾客,只要你有能让秦国强大的奇谋妙计,我就给你高官做,还和你一起分享秦国的土地!这道《求贤令》一发布,就像一颗炸弹,在当时的各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天下的有才之士,都看到了秦国的诚意,纷纷心动,其中就有一个改变秦国命运的关键人物——商鞅。
商鞅,原名卫鞅,是卫国国君的后裔,所以也叫公孙鞅。他从小就对刑名之学很感兴趣,也就是研究法律和治理国家的学问。
后来,他到了魏国,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家臣。
公叔痤很欣赏商鞅的才能,临终前,还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可以把国政交给他。可魏惠王根本没把公叔痤的话当回事,觉得商鞅就是个无名小卒,没啥大本事。商鞅在魏国得不到重用,心里正鬱闷呢,这时候,他听说了秦孝公的《求贤令》,眼睛一下子就亮了,他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於是,商鞅带著李悝的《法经》,马不停蹄地奔赴秦国。
商鞅到了秦国后,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一开始,商鞅为了试探秦孝公的志向,並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变法主张。他先是用帝道游说秦孝公,讲的是上古帝王的治国之道,可秦孝公听著听著就睡著了,事后还把景监臭骂了一顿,说商鞅是个骗子,讲的都是些没用的东西。
商鞅没有气馁,第二次又用王道之术游说秦孝公,也就是用儒家的仁政思想来打动秦孝公,可秦孝公还是不感兴趣,再次责备了商鞅。商鞅还是不死心,第三次,他用霸道之术游说秦孝公,这霸道之术,就是通过严刑峻法和武力来治理国家,秦孝公听了,虽然有点兴趣,但还是没有採纳。
商鞅一看,觉得时候差不多了,於是,第四次,他和秦孝公畅谈富国强兵之策,这一下,可说到秦孝公的心坎里去了。秦孝公听得那叫一个入迷,不知不觉,膝盖都移到蓆子前面了,两人一聊就是好几天,都不觉得累。
就这样,秦孝公认定了商鞅就是他要找的那个人,决定重用商鞅,让他在秦国推行变法。
公元前 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了第一次变法。这次变法的內容,那可都是直击秦国的要害。首先,商鞅推行“什伍”制,实行“什伍”连坐法。什么意思呢?就是把老百姓按照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的方式组织起来,让他们互相监督。要是一家犯了罪,其他九家要是不告发,就一起受罚。这一招,可把老百姓管得死死的,社会秩序一下子就好了起来。
其次,商鞅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在这之前,秦国的贵族子弟,就算没什么本事,靠著出身也能享受荣华富贵。可商鞅变法后,就不一样了,想要获得爵位和赏赐,就得靠在战场上杀敌立功。这一下,可激发了秦国士兵的斗志,大家都爭著上战场,奋勇杀敌。而且,商鞅还禁止私斗,以前秦国的老百姓,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打群架,现在谁敢私斗,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一正一反,秦国的军队战斗力和社会风气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商鞅还推行了军功爵制度,把爵位分为二十等,根据士兵在战场上的表现,授予相应的爵位。这爵位可不仅仅是个荣誉,还有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可以得到土地、房子,还能免除徭役。这就相当於给秦国的士兵们画了一张大大的“大饼”,只要努力打仗,就能过上好日子。
在经济方面,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他规定,生產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而那些不务正业、游手好閒的人,就要被抓去做奴隶。这一下,大家都纷纷投身到农业生產中,秦国的粮食產量大幅增加,经济也逐渐繁荣起来。同时,商鞅还推行严刑峻法,制定了一系列严苛的法律,对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虽然这些法律看起来很残酷,但在当时那个乱世,却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让秦国的社会秩序变得稳定。
第一次变法实施后,秦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国力逐渐增强。但商鞅並没有满足於此,公元前 350年,他又进行了第二次变法。这次变法的內容,对秦国的影响更加深远。商鞅首先废除井田制,分授土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这可是一个重大的变革,以前的土地都是属於国家的,老百姓只能耕种,不能买卖。现在土地可以私有了,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產积极性,他们更加用心地耕种自己的土地,希望能多打些粮食。
商鞅还普遍推行县制,在全国设四十一县。以前秦国是分封制,贵族们在自己的封地里有很大的权力,这就导致国家的权力分散。现在实行县制,县令由国君直接任命,这样一来,国家的权力就集中到了国君手里,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商鞅还统一度量衡制,颁布標准度量衡器。这在当时可是一件大事,以前秦国各地的度量衡都不一样,这给商业和税收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现在统一了度量衡,无论是做生意还是收税,都方便多了,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此外,商鞅还整理军赋,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进一步加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和社会管理。
商鞅变法的这些措施,就像一把把手术刀,把秦国身上的毒瘤一一切除,让秦国逐渐恢復了生机和活力。在商鞅变法的推动下,秦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军事力量不断增强,国家的实力越来越强大。秦国的老百姓也逐渐適应了新的制度,社会秩序井然,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的繁荣景象。
不过,商鞅变法也触动了很多旧贵族的利益。以前他们靠著出身就能享受荣华富贵,现在却要靠军功才能获得爵位,这让他们心里很不爽。而且,商鞅推行的严刑峻法,也让很多人感到不满。所以,商鞅在秦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秦孝公在世的时候,还能罩著商鞅,可秦孝公一死,商鞅的好日子就到头了。新继位的秦惠文王,在旧贵族的怂恿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想逃,可因为他制定的法律太严格,没有人敢收留他,最后,商鞅被抓住,处以车裂之刑。
虽然商鞅死了,但他的变法却在秦国扎下了根,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