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试探
寇淑这一段话,既是格物学者们表功,又是对所谓的隱士的击,更是对汉朝用人制度的一次试探,同样是处江湖之远,格物学者拿出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成绩,那些隱土有什么,除了相互吹捧的所谓学问,还有什么?他们到底有什么利国利民之举?凭什么他们声望那么高?
在东汉时代,所谓品德高洁的隱士很多,目前最有名的就是关西圣人杨震,
杨震少年时即好学,跟隨太常桓郁学习《欧阳尚书》,通晓经术,博览群书,专心探究。
当时的儒生称讚他说:“关西孔子杨伯起”杨震居住湖城,几十年都不应州郡的礼聘,很多人认为他年纪大了,应该出去做官了,但杨震不仕的志概,更加坚决,这也让很多人更加佩服他的品德高洁。
当寇淑在家中听到这个故事时,就知道此人才学经史水平肯定非常高,要不然不至於被吹成这样,但此人迟迟不愿意做官,也绝对是养望,普通的孝廉已经满足不了他的胃口,他应该盯看茂才,想看走捷径,迅速攀登到官场鼎峰。
在东汉末年,能够和袁家齐名的就是弘农杨家,虽然不是四世三公,但也是三世三公,要不是那么牛叉,杨修也不敢那么和曹操不见外,即便如此,弘农杨氏也没有达到巔峰,其巔峰是在隋唐时期,隋文帝杨坚都號称是弘农杨氏。
寇淑判断杨震应该就是率领弘农杨氏崛起的关键人物,此时袁氏家族的第一代三公袁安已经过世,第二代最有本事的是老三袁,现在已经做到了太僕,离三公已经不远。
袁氏第二代上来了,杨氏却一点动静都没有,看来看去,应该也只能是杨震,他的养望未来必然获得了奇效,搞不好没用多少年就变成了三公。
寇淑当然很瞧不上,若是一个个都学杨震,汉帝国就完蛋了,光吹牛有个蛋用,你们好岁搞出点成就什么,让我看一看呀!
在他眼中,这帮人压根没资格和袁家比,袁家第一代袁安,政治能力非常强,以县令的身份审判楚王造反案,既能让苛刻的汉明帝满意,又能救了一大堆人,就此一举成名,直升九卿,后来又帮助天子对抗竇家,甚至於他的死亡都能被天子利用,拉拢大臣收拾竇氏。
可以说袁家今天的一切,都是实实在在拼出来的,也是用命换来的,所以当今天子掌权后,不断提拔袁家兄弟,寇淑也服气,但杨震凭什么?相互吹捧吗?
你名气大是吧?格物学者就要骑看你扬名!
所以寇淑今天公开发出了挑战,而且她也有底气,等到和稻麦轮作相继取得成功,格物学的声望就將一飞冲天,能够增加一季粮食,能够让大傢伙在冬天不用寒冷,哪怕是孔圣人都得让三分,更不要说什么关西圣人!
你说我们这些人不怎么样,但我们有和稻麦轮作,有造纸术、印刷术,
有水车,你们有什么?这些都利国利民,你们到底做了什么,拿出来让我们看一看呀!
刘肇考察一番,本来也想著提拔格物学者,但他怎么也想到寇淑这个孩子驳斥樊迟之问后,竟然说出了这么一番话。
关西圣人杨震学问很高,有好些人推荐,皇帝是知道的,也曾经举孝廉,不过杨震不愿意出仕,他也不愿意超擢,也就隨他去吧。
但屡次不接受朝廷提拔,也让杨震名气大作,没想到这样一个隱隱是士林领袖的人物,寇淑竟然这般瞧不上,偏偏她还能自圆其说,是呀,格物学者搞出来的一切都能够验证,杨震那帮隱士怎么验证?別人的吹捧,到底是真心,还是別有用心?
皇帝对这一类的隱士相当的头疼,尤其是杨震这样很多人追隨的隱士,这是很大的不安定因素,也严重动摇了大汉官学体系的权威。
所以皇帝对这一类人的办法就是想办法纳入到统治体系中,给他们做官,可隨著时间的推移,问题又出现了,这些人就算入了朝也不安分,他们还是在抱团,想尽办法把他们认可的人塞到朝堂,甚至还裹挟舆论,影响人才的选拔。
这一切都被皇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又找不到什么办法,今天寇淑这么一番挑战,却让皇帝眼前一亮,用实来约束他们,但如何才是实?
刘肇笑著问道,“淑儿此说虽然是一家之言,但也不能说毫无道理,今天朕確实看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格物学者们確实大有功劳,只是隱士们毕竟不格物,他们治的是经史,如何以实衡量?”
寇淑想了想说道,“荀师告诉臣妾,学习有两大作用,一是为了个人修养,
比如我家大王虽然背诵经史不是太好,但大王通过听课,却懂得了越来越多的道理,也在生活中自发的按照那些道理来指导自己的所作所为,这就是个人修养的提升!”
皇帝点点头,讚嘆道,“善!”
寇淑先感谢皇帝夸奖,然后接著说道,“二是为了经世致用,凡治理国家,
提升民生所用的天文、歷史、地理、法律、农桑、医药、四夷风俗、兵法、兵器製造、宫城修建等等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
这一块,很多都是格物学者们正在做的,格物学者目前处在领先,而这一类的学问有共同的特点,比较容易考察,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並不存在诸多爭议!”
皇帝微笑著点点头,这个小丫头虽然有些自吹自擂,但也不能说不对,这帮格物学者们確实干得不错,他示意寇淑说下去,寇淑笑著说道,“学问既然有两大作用,臣妾以为陛下选拔人才也可以根据这两条来,只要稍稍修改我朝举孝廉之法即可。
个人修养好的,非孝即廉,那些得到眾人认可的隱士修养肯定好,但光有很好的修养,没有经世致用的学问,也没办法帮助陛下治国,若是用错了位置,不仅误国,也会祸害己身,反而不美。
臣妾以为朝廷可以令地方多举荐品德高尚的孝廉,过去一个,现在可以五个八个,等这些人入京后,朝廷可严格考察他们各种经世致用的学问,考试合格的就可以为陛下的郎官,遇到空缺了,根据他们的所长,再放在不同的岗位上,未来谁干得好就提拔谁。
那些考察不通过的,並不是没有才干,或许是家庭贫穷,缺乏攻读经世致用等等学术的机会,也当有优待,陛下可在京师设置一所新太学,让他们免费就学。
新太学可设置天文、地理、律法等等博士教授他们各种经世致用的本领,同时让得到朝廷认可的五经博土继续提升他们的修养,如此必然会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我大汉所用!”
寇淑知道搞实学博土现在很难成功,但这样的学校很有必要成立,所以必须来一个猛药,“臣妾听荀师说过,现在地方佐吏,把主官视为主君,这是不对的,他们拿的是陛下给的俸禄,应该首先是陛下的官员。
陛下也可抽调各郡县佐更前往新太学接受各种培训,不仅可以提高他们治国的本领,也可以提升他们的修养!”
皇帝听完,又惊又喜,他怎么也想不到小儿媳竟然有这等眼光,多举孝廉,
以试取之这倒也罢了,朝廷现在事实上也这般做,孝廉真正想被提拔,都是要考试的,说到底官位就那么多,大多要给二代、三代,普通人给不了太多。
寇淑这个主张中,真正巧妙的是新太学的设想,虽然选拔实学博士有些困难,朝中士人肯定反对,但选拔地方佐吏,让他们进入新太学培训,让他们提升修养,就很有必要,什么是修养,地方佐吏知道端谁的碗就是最大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