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风起
寇釐家中的门客搞出了《洛报》,说明身边確实有能人,可能是荀淑和虞谢;一看到批评文章,就急忙跑过来请罪,说明寇的胆子確实不大或者说比较谨慎;能够主动建议搞一搞批示,说明脑子清楚,知道自己应该站在谁的一边。
有这三条,寇就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外戚,更不要说他还有其他优点,这一年多,刘肇对寇比较在意,也发现了寇鰲不少优点,做事比较沉稳,会理財,
也不贪財,出去办事也很谨慎,不惊扰地方,也不敢隨便接受礼物。
最让皇帝高兴的是寇子嗣不多,而且因为上一辈的关係,与其他兄弟关係很不好,如此一来,寇能用的反而是寇氏远房子侄,这也註定了寇氏未来崛起后,家族內部关係比较鬆散。
这两年,寇一门心思搞格物,在皇帝眼中,也同样是好事,格物学是新东西,与各路学说本质上属於竞爭关係,寇淑又对杨震不以为然,寇再想拉拢那种名气大的士人,自然比较困难,这就註定寇氏与士人的关係不会太亲密。
而格物学属於实用之学,可以培养一批得用的人,若是寇未来辅政,在没办法大用寇氏子弟的前提下,他只能更多的使用格物学者,如此既不至於无人可用,也不至於变成朝廷的祸害。
与寇鰲相比,邓氏兄弟就不同了,虽然邓后的几个兄弟也比较安分,但邓训教得好,邓家兄弟较为和睦,各有所长,比如邓鷺对军政事务都有涉猎,而邓弘则精通经学,与士人关係不错。
邓氏兄弟又与邓氏其他分支的关係大多处得不错,这一切都让刘肇有些心烦,若是未来他天不假年,邓后主政,邓家兄弟乌压压一片,外面还有关係和睦的士人鼓吹,就算没有竇宪之心,等到新君长大,也必然一堆麻烦·
不比较不知道,一比较皇帝就有些心烦,也就在此时,寇按照寇淑的交代,提出了第二条,寇家门客大多比较年青,做事不是很稳重,加之《洛报》五日一期,时效性也一般,所以他希望《洛报》正式刻字前,报告皇帝指定的中常侍或者侍中。
刘肇想了想,挥挥手道,“寇卿办事朕还是放心的,不必麻烦,寇卿多关注即可,遇到不清楚的,可隨时入宫稟报於朕!”
寇主动请求皇帝派人,说明他知道分寸,刘肇自然没必要派人,那反而不利於君臣互信,所以说出了这么一番话,寇自然是诚惶诚恐的感激皇帝的信任..—
等到寇离开,刘肇把报纸交给很感兴趣的邓后,邓后看完之后,又琢磨了一番,然后十分欣喜的说道,“《洛报》有大用,宫中当有订阅,臣妾以为陛下可多批示!”
“梓童说得甚是,朕確需多批示!”皇帝笑著说道,“寇侯家中肯定有能人,竟然能想出这种办法,此人很是不一般!”
邓绥脑海中想起了寇淑那一张笑脸,这一切会不会和这个小妮子有关,肯定有关係,最起码要徵得她的同意,搞这么一个舆论工具,还拉拢太尉支持,没有她的同意是不可想像的。
而太尉张禹竟然果断的站在寇家一边,实际上就表明了態度,三公之二已经站在了平原王一边,司空不得陛下喜欢,即將罢免,陛下有意安排大司农徐防接任,这也意味看三公都站在平原王一边,大势已定了今天陛下对寇表態后,这份由陛下和太尉支持,寇氏和格物学者们主办的《洛报》將不再有任何阻拦,大汉又多了一件可以影响舆论的东西。
这份报纸获得了陛下和太尉支持,自然要为陛下和朝廷代言,朝廷终於如愿以偿,得到一个操纵民意的工具,这当然有利於江山社稷,是好事。
但未来若是有那么一天,平原王年幼,她主持朝政,情况就不一样了,平原王哪怕不能亲政,寇淑也可以用他的名义搞一搞批示,下面的官员是办还是不办呢?
她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幼君哪怕没有亲政,关心民间疾苦,谁也挡不住,为避免被人造舆论,搞得十分被动,唯一的办法就是有样学样,邓氏也当办一报纸,可选靠拢邓氏的名土办报,好操纵士林,不过现在不行,现在邓寇两家的关係必须维繫好!
邓后想的非常远,而支持她这般思考的原因很多,陛下先天体弱;为生子又不惜旦旦而伐;自亲政以来,每天临朝听政,批改奏章到深夜,太过劳累;这些天车马劳顿,陛下明显体力不支,甚至需要人扶,他才二十多岁——
邓后隱隱有一种感觉,属於她的时代即將到来,越是如此,她越要谨慎,不能有任何疏漏,所以她笑著提议道,“陛下,寇侯既有大才,又是平原王的岳父,何不拜为侍中,为陛下出谋划策?若是陛下有批示,可由寇侯对外出宣誥命。”
大汉的侍中一开始是给皇帝倒夜壶的,不过隨著时间的推移,侍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已经变成了皇帝身边的重要参谋,可以参与政务机密,並出宣造命,职务等级更是达到了比两千石。
此时能够担任侍中的官员有两种,一种是顶尖外戚,比如竇宪就干过这个活;另外一种就是即將被提拔为九卿这一类顶尖职务的文臣,皇帝要亲自考察一番。
邓后在此时推荐寇鰲,一是討好皇帝,表明自己没有私心;二是表明邓寇两家的亲近,多少也有试探的意思;三则多少有一些刻意,寇现在的种种做法,
土林必然不是很爽,那就要把他推到前面·
刘肇想了想,说道,“皇后说的有理,不过有功者非寇一人,我朝侍中不定员,可以再安排两人,皇后兄鷺为虎责中郎將,主持宿卫,十分谨慎,几无错漏,朕甚为喜悦,可加侍中;梁商在广成苑办理育种事,颇有功劳,也可迁为侍中...“”
邓后听完,连忙推辞,却被刘肇否决,说是因功提拔,皇后不必推辞,邓后连续说了几次,这才作罢,她也是做做样子,她心里很清楚,皇帝一口气提拔三个外戚为侍中,这是赤裸裸的搞平衡,她还是得小心,再小心,避免被打击。
这一次交谈的次日,太尉张禹又发来了一份奏报,皇帝看过之后,明白了《洛报》的前因后果,同时牢牢记住了虞翊,此子竟然得到了张禹那般评价,看来確实不错,看来寇看人还有一套,竟然找了两个一流的门客。
看完了这一份奏报后,皇帝启程南下,但就在半路上,皇帝收到了一份急报,东阳侯刘祜天折,毕竟是自己喜爱多时的大侄子,突然没了,皇帝脑袋喻的,等反应过来后,立刻下令不得告诉清河王,不过已经晚了。
清河王刘庆又一次吐血,一下子病倒了,自上一次吐血后,刘庆就留下了病根,此时再一次吐血,此时又在出巡路上,根本没办法有效救治,皇帝无奈,留刘庆在半路,让皇后负责照料,自己急匆匆前往汉水边祭祀。
不过等到刘肇从汉水返回后,就得到了噩耗,刘庆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太医用参精丸吊著,才熬到了皇帝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