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地图上找了几年,发现巨港才是最適合成为他们南洋舰队驻扎的港口,现在他们已经打算让柔佛国归顺民朝,如此他南洋舰队就可符合礼仪的接管整个巨港城。
当赵云飞,张存孟踏上巴达维亚码头时,早已等候多时的汉人侨民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
许多白髮苍苍的老侨看著庞大的镇远舰热泪纵横,他们祖辈漂泊南洋,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能亲眼见到故国的舰队前来接管这片土地。
鞭炮声从唐人街一路蔓延至荷兰城堡,红色的纸屑如雨纷飞,整个巴达维亚城沉浸在节日的狂欢中。孩童们追逐著奔跑,用生硬的闽南语喊著“大同来了!大同来了!”
在荷兰总督府前,赵云飞与张存孟他们主持了简单的升旗仪式。隨著大同社的龙旗在旗杆顶端冉冉升起,港內所有战舰鸣炮二十一响,宣告这片土地正式纳入大同社的管辖。
大同歷十五年(公元1639年)三月十五日,天津港。
天津港春寒料峭,却热闹非凡。十二艘新式战舰整齐地停泊在港內,旗舰更是大同社最新製造的3000吨级的主力战舰,配备了有120门火炮,火炮都是最新式的,钢质后膛炮,不管是威力还是射程都远远超过了原本的前膛炮,这些火炮將会为舰队提供最充足的武力保证。
现在这支战舰即將承担起歷史性的使命,护送大使团远赴西方与进行东方世界第一次环球航行。
码头工人川流不息,將一桶桶淡水、醃製品和粮食搬运上船。特別准备的货舱內整齐摆放著景德镇瓷器、江南丝绸、武夷山茶叶,以及大同社新兴的工业產品:精钢铁器、雪白食盐和晶莹如冰的白。这些货物既是旅途用於交换补给。
徐晨亲临港口送行,他仔细打量著这支即將远航的舰队,目光中充满期待,这是郑和下西洋200年以来,汉人再一次发动的远征。
大航海时代已经步入中场,东方睡了200多年,此刻终於睡醒了,要奋起直追了。
“西方诸国虽处四海爭霸之世,行事或有残暴之处,然亦有其可取之材。”徐晨对即將赴任欧洲总领事的卢象升和武官艾玄嘱咐道:“你们至欧陆后,当详察其政治体制、军事革新、文化思潮与经济政策,辑录成册,使我大同知天下文明进展之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可不落人后。”
卢象升郑重行礼:“谨遵元首教诲,必当竭尽所能,窥西人之长,补我东方之短。”
卢象升自从大名府投降之后,又在大同社的地盘上巡视了好几年,尤其是看到了即便是北方连年遭受旱灾,但在大同社的组织下,百姓依旧没有饿死,沦为流民。
这次他彻底放下了心结,投靠大同社,成为了政务学院的教授,徐晨不忍心这样一位名臣就这样寂寂无名,这次去欧洲,徐晨就点名让卢象升成为欧洲的总领事。
身旁的艾玄紧接著道:“末將已精选五十名军官隨行,定將欧陆各国军制、火器、舰船悉数勘察记录。”
徐晨又走向舰队总指挥李过,拍了拍他的肩膀:“西人百年前已完成环球航行,证实地圆之说。而我东方至今仍有人困於天圆地方之旧论。此次航程,你们就是我大同社的哥伦布、麦哲伦!愿你环航全球,亲证天地之形,扬我东方航海之威。”
李过单膝跪地,抱拳行礼:“末將必不负元首重託,纵有千难万险,亦將完成环球壮举,使我大同社不落於人后!”
码头另一侧,忙碌赶来的陈子龙紧握夏允彝与张采的双手:“仲彝、受先,尔等即是我民朝之张騫,此去万里,必当名垂青史!”
夏允彝含笑回应:“名垂青史非我所求,但能亲见异域文明,取长补短,於天下大势有所裨益,便不虚此行了。”
徐晨走来对曾经政见不同的夏允彝等人坦然道:“往日政见分歧已隨前朝而去,如今我等皆要向前看。欧人能越二万里来我东方,百年前即已驾驶海船环行全球,此等勇气与求知精神,正是我等应当学习者。愿诸位一帆风顺,平安抵达。”
“多谢元首!”使团成员齐声回应。
登船的號角响起,各位使节陆续登上战舰。桅杆上的风帆依次升起,在北风中鼓成满月。
码头上送行的人群挥手告別,舰队缓缓驶离港口,向著远方的海平线前进,让民朝舰队加入了全球航行时代。
大同歷十五年(公元1639年)三月二十五日。
经过十日的航行,前往欧洲的舰队终於抵达了东寧岛玉溪港。眼前的景象令使团成员们惊嘆不已,在这样的蛮荒之地忽然出现一座港口,的確让人感到惊喜。
昔日简陋的原木码头已被坚固的水泥码头取代,长达百丈的栈桥如同巨臂伸向深海,足以同时停靠十余艘大船。码头尽头矗立著一座十丈高的灯塔,塔顶的巨大鯨油灯昼夜不熄,为往来船只指引航向。港內帆檣如林,南北商船络绎不绝,在海面上形成了一条川流不息的航道。
东寧岛的位置太关键了,本地有白这种特產不说,还处於整个民朝的中心,大同社开海以来,北下南上的海船,都要在这里停靠,补充补给物资。
再加上这几年,每年都有好几万移民到东寧岛,去年更是一举移民了10万,现在整个岛上的人口超过了四十万,单人口而言已经算是比较繁华了。尤其是玉溪县,占据东寧岛一半的人口,开发的也是最早田地眾多,土地肥沃,再加上农户拥有的土地眾多,但以富裕程度来说,已经不输给中原普通的县了。
夏允彝当年是做过泉州知府的,他对东寧岛的情况也是有所了解,郑之龙在崇禎年间移民了几万百姓去耕作,但隨著南明剿灭了郑志龙的势力,东寧岛就再也没有开发了。
后面还是大同社占据了这里,真正开发的时间不到10年时间了。但光靠这码头已经能看出这是一个新兴的港口城市,单以繁华而言,已经不输给江南的普通县城了。
“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古人诚不欺我。”夏允彝感嘆道。
张采指著码头后方居民道:“听闻去年此地移民十万,关键是移民费用全部东寧府承担,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宝岛啊。“
码头上忙碌的景象印证了这一点。装卸工人推著改良的双轮货车,將一袋袋白、稻米装船;商贩在新建的石板街道两旁叫卖;甚至还有专门兑换银钱的票號,港口设立了官办的补给站,专门为过往船只提供淡水和粮食。
舰队缓缓靠上码头,东寧知府叶汉闻讯赶来,热情地安排使团入住新落成的驛馆。
“此驛馆去岁方才建成,专为接待往来海商。“叶汉不无自豪地介绍道,“岛上现有学堂三十二所,医馆十三处,甚至还开办了观测天文的气象台,专门为有海船提供气象支持,减少航海风险。”
卢象升与艾玄自然也说了一番客套话,双方主客愉快结束了聊天。
正当舰队准备次日启程时,一个意外插曲打破了原定计划。被流放至此的徐霞客通过女婿冯墨的关係,请求面见使团负责人。年逾五旬的徐霞客虽鬢髮斑白,但目光炯炯,精神矍鑠。
“三位大人,“徐霞客躬身行礼,“在下三年来踏遍东寧山水,著《东寧游记》二卷。然岛內风光已尽收眼底,今闻舰队欲环航天下,恳请允我同行。愿为船队记录沿途地理风物,虽死无憾!“
徐霞客发配到东寧也有三年时间,冯墨也成为了他的女婿,在他的照看下徐霞客一家人过的不算差,家里开垦了上百亩土地,其中一半种了甘蔗,每年收穫季节都要请土著帮忙收割粮食和甘蔗,一年忙碌下来能赚个上百两银子,在东寧岛算是富裕之家。
只是徐霞客閒不住,不是逛逛日月潭,就是逛逛阿里山,但东寧岛虽然大,却经不住徐霞客是个旅游达人,三年时间他已经把岛上的里里外外逛了个遍。
这次当听说了,大同社的舰队要去欧洲各国,而且还要做环球航行,他內心那颗不安分的心又开始躁动起来了,不见识到天下万邦各种景色,他活著还有什么劲,而这次可能是人生当中唯一一次可以去外域的机会,他通过女婿的关係和叶汉的关係,请求登上舰队也加入这次环球航线。
卢象升、艾玄与李过商议后,认为他们这趟环球航行,的確要有人记录他们的故事,徐霞客显然是一个好的记录人,而且环球旅行的艰苦並不比流放在东寧更加艰苦,也不算是违反了他大同社处罚徐家人的,於是就允许徐霞客登舰。
徐霞客的家人赶到码头送行。女婿冯墨忧心忡忡:“岳父年事已高,此去万里波涛,叫我们如何放心?“
徐霞客现在52岁,以这个时代的人的年纪来说,头以下已经进了土了,应该颐养天年啦,偏偏他就喜欢登山旅游,三年时间游遍了整个东陵岛,现在还要进行所谓的环球旅行。他女婿和他的儿子都担心,徐霞客就这样死在异域,落叶不能归根,是极其遗憾的事。
徐霞客却朗声笑道:“能亲眼见证天地之广阔,虽死何憾?困守此岛,纵活百年,亦如井底之蛙。“
在家人依依不捨的目光中,徐霞客背著装满纸笔的行囊登上战舰。海风吹起他白的鬍鬚,眼中却闪烁著年轻人般的光彩。舰队再次启航时,船上多了一位特殊的乘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