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过河渡江,些许风波
“为了一把剑,真是有够麻烦的———”陈阳將八卦藏龙剑收好,鬆了口气:“自天师府一路到现在,了这许多天的功夫,总算是初步炼製完成了。”
“这还只是初步完成?”
苗月儿眨巴著眼睛,先前她已经见识过八卦藏龙剑的威能,对其展现出的锋锐灵性记忆犹新,在听到陈阳还只是初步將其炼製完毕后,好奇地追问道:
“师兄已经有继续將其精炼的思路了么?”
“嗯。”
陈阳点点头,坦言道:“我这次在龙虎山库房里还得了把神铁製成的宝刀,恰可將其精华继续熔炼入此剑之內,可再增加些威能。”
陈阳所说的正是那一口刀铭为万人敌的宝刀,如今在鲜血餵养及研磨下,刀身上的锈蚀已尽数褪去,再不復先前几近被蛀空的模样。接下来,陈阳就打算將其作为继续精炼八卦藏龙剑的主材,但这要等到先祭炼段时日,等飞剑之灵稳固后才能继续。
现今陈阳的身家已然是有些阔绰,看上去是没有驻地的散兵游勇,但其隨身带著的物件,已足够作为小门派的底蕴。
忙活了这么一通后,时间已近傍晚,灿烂的晚霞在天边勾勒出一抹金红,昏昏大睡的楚王终於醒了过来,亲自来请陈阳赴宴。
灵泉山附近没有什么好厨子,此番轻车简从,楚王也没將王府的厨子带上,好在野味足够新鲜,酒水尤为鲜美。故唐天宝年间,宰相李奚在此凿地得泉,形成东西两井,东井冒气则晴,西並冒气则雨,不仅可占验天气,用於酿酒也是甘冽无比,晴泉醇美,雨泉幽香,各有其独特之处,属於来这灵泉山务必要品鑑一番的事物。
换了一身乾净僧袍的广济和尚,此刻正抱著酒罈牛饮,一点没有律宗僧人守戒的样子。
陈阳虽不饮烈酒,但清甜的糟倒是可以一试,此物又可唤作“醴”,是酿酒之后的残余,煮沸后再打个鸡蛋进去,便是於楚地十分闻名的一道“糟冲蛋”,温辛甘甜,入胃经,有行气、活血、暖胃的功效。
缓缓地喝完了此物,又隨便吃了些野味,陈阳顺势在宴席上正式向楚王告辞。
“我与道长相识还没多久,如今便要分离,看来是没有侍奉於道长身侧、聆听妙道的福分。”
楚王已经提前准备好了令牌,拍了拍手掌,便有侍者以托盘將其送到陈阳面前。
此物为黄铜製作,长四寸、宽三寸、厚不到一指,椭圆形状,上部有荷叶形边,中有便於丝絛悬掛的圆孔,腰牌正面铸四排阳文楷书,共十八个字,其意大体是指全力给予持此印信往来之人以方便。有了这东西,江防便好过许多,更不用担心沿途水军的查探,可光明正大地坐船渡河。
“道长將这牌子取了去,等到了北边,也不必將其带回,只收在身边即可。”楚王说道:“王府在那边也有些人手、產业,若是道长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只需持此印信前去便是。”
见陈阳毫不客气地將其收下,楚王这才略安心下来,又道:“此番招待实在不周,地宫之事能解决多赖道长相助,日后若有机会,还请再到武昌来,我必好生招待。”
广济和尚此刻终於捨得將其酒罈放下,豪爽地用袖子擦了擦嘴,“道长此番渡江北上,不知將往何处去?只是万事还须小心些为妙,先前我也曾说过,齐仙盟可是为道兄的项上人头下了极重的赏格。即便道长修为再高深,恐怕仍会有些亡命之徒前来滋扰生事。”
齐仙盟本就是自北地兴起,相较於根基不深的南边,广的北方才是其深深扎根之地,来自西安的广济和尚对其了解甚深,不免为此叮嘱一番。
陈阳笑著点点头,不见有多紧张地道:“有劳大师费心,我记下了。”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考虑到陈阳在场,楚王与广济和尚这对酒友兼文友,不再像之前王府那般欢饮通宵,只是略微尽兴后便將菜色撤去,各自回房休息。
接下来的日子里,考虑到张贴镇邪符需要打开其他几座地宫,因此楚王只得继续滯留在灵泉墓园坐镇,而广济和尚则为其保驾护航,因此两人都无法送陈阳上渡船,只在灵泉山的山脚处一番惜別后,就此各走各路。
只与苗月儿两人相伴同行,不再有其他的牵扯与累赘,陈阳运起神行法,半个时辰不到的功夫便从灵泉山赶到了武昌。得自楚王的铜牌也確实有效,持著此令,陈阳轻易便將託庇於马之中的骤子给牵了出来,將行李大大小小地堆放於其背上,牵著韁绳带其往渡口而去。
停泊在渡口处的船只並不少,而担任江防之职的守军则牢牢把守在渡口前方,顶盔惯甲,手持犀利火器,一看便是精锐强军的模样,
他们正严格查验著来往客商的身份,可疑之人大多被就地拿下,之后等待著的,便是投入大狱审讯。即便是陈阳这般打扮的方外之人,也少不得仔细查探度,认真盘问。
光就军容军纪方面,这些守军已胜过楚王三卫不知多少。
渡口位於武昌城文昌门以外,建立至今已有数百年,见证了无数风风雨雨,至今仍屹立不倒。作为武昌六渡之一,每天仍有无数的船舶来往。
楚王安排的舰船就停泊在这渡口附近,是一艘“快船”,由兵部负责修造管理,底长四丈二尺六寸,头长一丈三尺四寸,稍长一丈三尺三寸,全长六丈九尺三寸。有大篷一扇,三十叶,其中头蓬十八叶,周围画彩。这艘快船相较於周围来往的船只,显得尤为高大且派头十足。
来到船前,早有王府之人迎上前来,见到了陈阳手中腰牌,听闻其来意后,当即回身招呼一眾伙计准备起航。拉桅杆、升绳索,忙得可谓不亦乐乎。
熟能生巧,何况在这艘楚王名下的快船之上,干活的都是积年的老把式,彼此之间默契十足,了不到半个时辰的功夫,就已完成了开船前的诸多准备事项,將陈阳与苗月儿迎上了船,妥善地安置好了行李与骡子,面面俱到。
船老大姓李,本是江防官兵的水军教头,因为头顶处长有个婴儿拳头大小的肉瘤,故而有“双头蛟”的浑名。
在因伤退伍回乡后,他便被楚王礼请到了府內,专司水上航运之事,此刻正带著陈阳来到了暂住的舱室门口,说:
“好叫道长知道,如今正是涨潮的时节,江中水流甚急,到时船身可能会有些许顛簸,渡江的速度也会慢上一些,或许需要两三个时辰也说不定。”
“不妨事,你自去忙你的便是。”陈阳说道:“待得过了江,隨便找一处地方把我放下就可以了。”
船老大连忙答应了一声,自去忙碌不提。
因为渡江並不需要费太久时间,所以陈阳与苗月儿乾脆就呆在甲板上,寻了处安静的地方,也藉此见识一下江面上烟波浩渺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