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张永德和李重进,纵然在资望地位上李奕稍差一筹,不过现在他完全没有惧怕的心思。
……
离开內廷时,日头已过中天。
李奕径直往殿前司衙署行去。朱漆大门前的卫卒见他到来,立即恭恭敬敬的行了军礼,铁甲相撞之声清脆悦耳。
李奕微微点头回应,在士卒崇敬的目光中,迈步走进了衙署大门。
中午公家管饭,进到自己的官房內,李奕喊来了皂隶,问了一下午膳吃什么,隨后让其去给自己准备一份。
不多时,一名身著皂衣的老吏端著黑漆食案轻步而入。案上摆著一碗冒著热气的羊肉汤饼,两碟时令小菜,还有几个刚出炉的胡麻炊饼,香气顿时盈满整个值房。
李奕撩起袍角端坐案前。先舀了一勺羊汤送入口中,滚烫的汤汁带著胡椒的辛香顿时在舌尖绽放。
从军多年养成的习惯,让他吃饭时总是很快,就算在家里也是如此。不过片刻,案上食物已被扫荡一空。
用帕子拭了拭嘴角,李奕起身整了整衣冠。
明日大军就要开拔,他打算趁下午巡视各部军营,再查验一遍军队集结情况。
虽然调兵权在枢密院,但实际执行还得靠各部主將。作为殿前司马军统兵官,这差事自然落在他肩上。
临行前再好好巡查一番,以防出了什么紕漏。
然而刚到衙署大门口,李奕便迎面撞见一个意料之外的人:潘美。
“李都使!”潘美拱手行礼,额角渗著细密的汗珠,显然是一路疾行而来。
李奕眉梢微挑,抬手示意隨从稍候。他笑问道:“潘將军何事如此急切?”
潘美欲言又止,目光扫过四周往来的官吏。
李奕会意,转身道:“隨我来。”他心下琢磨著潘美一副神神秘秘的样子,难道是有什么紧要的事要提醒自己?
回到官房,李奕抬手一指:“请坐。”说著他自己先在案前撩袍落座。
谁知潘美却未就座,突然深深一揖:“下官此来是谢李都使的举荐之恩。”
“下官从魏枢使处得知这事,原本早就想过来拜谢李都使,只不过这几日忙著出征的事……今日得了空閒,便就立马过来……”
就这?李奕心下一愣。
他確实曾在枢密使魏仁浦面前提过几句潘美,当时皇帝下詔准备御驾亲征,枢密院著手调动出征的部队。
李奕作为殿前司的主將之一,虽然插手不到具体的调兵事宜,但还是有建议权的。毕竟统兵权是在大將们的手里,军队士卒的情况自然比较了解。
由於当初在秦、凤时,李奕允诺过潘美,等征伐江南时,会向朝廷举荐他。
所以借著调动部队的机会,李奕顺便在魏仁浦跟前美言了几句,替潘美爭取了一下隨驾出征的机会。
而理由自然就是潘美在秦、凤之战中的表现不错……当时出征的前锋主將是李奕,手下將领有什么功劳,全靠他向朝廷上报,魏仁浦当然不会怀疑。
其实这事他没太放在心上,本来就只是他张张嘴的事,成不成他也情至意尽了。
再加上当时还没宣布留守东京的人选,李奕在为自己的处境而烦恼。若不是现在潘美提起,他几乎已经忘了这一茬。
李奕温声道:“潘將军不必如此。此番征討江南,正是用人之际,我不过顺水推舟罢了。”
潘美仍保持著恭敬的姿態,声音诚恳道:“於李都使而言或许只是举手之劳,但对下官而言却是天大的恩情。”
李奕笑而不语,略一沉吟道:“战场之上,机会是自己挣来的,而非靠他人施捨。我能做的不过是举荐而已,至於能否立功,还得看你自己的本事。”
潘美抱拳道:“此番出征,下官定当竭尽全力,绝不辜负李都使举荐之恩。”
接下来,李奕又勉励了他几句,潘美便告辞离开,临走时又深深一揖,这才转身离去。
李奕望著潘美的背影,若有所思。
他原本只是隨手帮了个小忙,却没想到潘美如此郑重其事……不过在自己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在潘美看来或许却另有一番分量。
毕竟两人之间的身份悬殊,殿前司的二把手、皇帝的姻亲妹夫,亲自举荐他这么一个名声不显的小將,確实称得上是莫大的赏识。
但不管怎么说,由小见大,潘美能特意赶来道谢,倒是个感恩图报的性子。
“或许,潘美的命运也会因我的到来,而有所不同……”
李奕低声自语。
歷史上潘美崛起的比较晚,直到赵匡胤建立北宋,削去开国宿將们的实权后,他才真正开始崭露头角。与他相似的,还有那位以谨慎著称的曹彬。
然而后世对这二人的评价却褒贬不一。
有人称讚他俩是“宋初军界双子星”,南征北战,为北宋统一立下赫赫战功。
也有人斥其为“怯战误国之將”,认为正是他们在雍熙北伐时的优柔寡断,致使杨业孤军陷敌,最终血染陈家谷。
甚至潘美在后世还落得个“潘仁美”的大奸臣形象。
李奕想到这里,不禁微微摇头。
歷史评价往往眾说纷紜,真相究竟如何,恐怕只有当事人才能知晓。
但无论如何,起码在宋太祖时期,潘、曹二人的功绩確实不可磨灭,至於为什么后来就拉跨了……怕是“驴车战神”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的。
“但愿此番南征,能给他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他摇了摇头,不再多想,起身大步向外走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