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解释道:“对於这次扩建京城之事,下官有些浅显的见解,不知王公可愿指教一二?”
王朴捋须笑道:“老夫愿闻其详。”
李奕將茶盏轻轻搁在案几上,斟酌著开口:“唐末乱世以来,大梁城作为四朝京治,內外的规模已经逐渐侷促,不但扩编的禁军將士和家眷难以安置,就连朝廷新增的办事机构,也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建造。”
“而朝廷有麻烦,百姓们更是苦恼。东京內外面积有限,百姓们的住房问题很大,小房子挨著小房子,有时候一家失火,就能烧掉一整条街。”
“除此之外,隨著中原局势安定,大量人口聚集到京城,却难以找到落脚之地。还有各地赶来做生意的商贩,本就薄利没挣几个钱,反倒要承担高额的铺面租金。”
“下官的兄长在世时就在龙津桥边开了家早饭铺子,对於百姓们日常生活的诸多不便,下官倒也算是略知一二……此次陛下詔令扩建大梁城,乃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必將给后人带来无尽的好处。”
李奕分析了一番扩建东京城的必要,顺带拍了一记皇帝的马屁,表达了对朝廷政策大方针的支持。
等见到王朴微微頷首表示赞同,他却又话锋一转道:“不过……据下官巡检京城內外的情况来看,百姓们却对扩建一事有颇多微词。”
“其中將民间的坟墓、窑灶和草市都搬到城外,此事涉及到百姓们的切身利益,民间的反对之声此起彼伏。特別是朝廷责令强行搬迁,而补偿却又难以落实,更是招致百姓们的不满,可谓是怨声载道……”
王朴闻言,眉头微蹙道:“李都使是觉得老夫的做法有些不近人情了?”
关於扩建东京城的搬迁安置、统筹规划,全都由王朴一手操办,强行搬迁的指令也是他下的。
李奕先前才刚救下罗彦环,现在又提起百姓们的怨言,王朴难免会认为李奕这话是衝著自己来的。
“王公误会了,下官並非这个意思。”
李奕轻轻摇头道,“百姓们大多见薄识浅,只在乎眼前的蝇头小利,难以领会到朝廷长久的大计,有怨言和不满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扩建大梁城一事干係重大,牵涉到京城內外数十万军民百姓的生活,自然不能因为些许反对之声而有所耽搁。”
“但若是能稍加变通,或可事半功倍……”
王朴面色稍缓,沉吟片刻,追问道:“李都使想来是有什么法子可平息民间的不满?那便儘管说来听听便是,无须这般拐弯抹角的说话。”
李奕当即便直言道:“自先帝以来,我朝便力主休养生息,以仁爱百姓为先,官家不与民爭利。然而此次扩建京城,正值陛下亲征江南,国库蓄积钱粮全都供应战事,许诺给百姓们的补偿难以兑现。”
“这明显与我朝国策相悖……但钱粮这东西,没有就是没有,总不能去加重各地的赋税来补开封百姓们的空缺?”
“恕下官斗胆直言,內城乃是大梁城基础,坊市规划已成定局,沿用旧制无须变动。但外面的罗城从晋朝以来加建数次,杂乱无章不成格局,再强分坊市之別已不合时宜,而且方方面面的耗费更是巨万。”
“不如藉此扩建罗城的便利,直接推行新的街坊制度,不再以高墙阻隔民间的交通,而是以开放式的纵横街巷替代。”
“並允许百姓在新扩宽的街道旁种树、挖井、沿街开店,以为百姓提供生活的便利和经商的好处,来换取工程的顺利进行。”
“到时城內要道的商铺必然兴盛,百姓们的生计也有了著落。而朝廷不仅省了筑造高墙的开支,还能藉助百姓们来种树挖井、布置街道,更是一笔巨大的节省。”
说到这,李奕起身,拱手一礼道:“下官的这个提议其实也並非妄言,自唐末乱世以来,地方藩镇割据成风,连年的大战下来,人口的流动日益频繁。
往日的坊市制度早有鬆弛,各州治郡所已难以严格执行,我朝何不顺应时势,就此打破陈旧的制度,开创一种全新的城市治理的布局。”
他说的这些也不算是惊人之语,因为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受天下大乱的影响,曾经的坊市制度確实开始难以为继。
只不过靠著制度的惯性,原有的坊市制度还在维持,但执行的力度已经减弱许多。
就拿东京城举例,內城是原先的汴州城,坊市的布局依旧不变,但那些坊墙早已破败不堪,很多地方都有倒塌和损毁,距离皇城越远的地方越破败。
而朝廷却没有这么大的財力对那些坊墙进行修补和维持,只能通过禁止私自开设店铺和执行宵禁来维护坊市制的最后体面。
至於东京外面的罗城,此前就连城墙都不完善,坊市制度更是名存实亡,零零散散的沿街商铺隨处可见。
甚至还有酒肆商铺夜里关起门来做生意的,所谓的宵禁只能仅限於明面上而已。
因此李奕提的这个建议,並不是无的放矢,身为实干派的王朴自然心里有数。
但官方层面上打破旧规,施行新的城市布局制度,却並非是一件小事,更不是留守的四个人能做主的。
王朴沉思片刻,突然抬头看向李奕,轻笑道:“李都使真是不言则已,言必惊人吶!去年整顿禁军的谋划就让人惊嘆,这一番街市之制的言论,更是让老夫都茅塞顿开。”
“王公谬讚了,下官也只是动动嘴皮子,真要论起调度安排,十个我也顶不上王公一人。”
李奕闻言微微摇头,坐下端起茶盏抿了一口。
他倒不是有意谦虚,无论去年的整顿禁军,还是刚才的一番提议,都是歷史上发生过的事。
整顿禁军是依著宋太祖的手段来的,而让百姓种树挖井、沿街开店,则是歷史上世宗柴荣征淮南回到东京,听闻了百姓们的不满之后,下詔確定下来的。
至於街市之制的言论,自然是借鑑北宋的“厢坊制”,然后又加了一点自己的私货。
不过作为穿越者嘛,这是先天而知的优势,不用白不用。
“老夫倒觉得李都使的见识智谋,已然不输於那些个翰林学士。”王朴轻轻捋著山羊鬍,意味深长道,“自古草莽出英雄,李都使正和其意,也难怪短短两年时间,就能立下诸多功劳,得到陛下的这般信重,將来定会是股肱之臣啊!”
若是其他人这么夸自己,李奕肯定是一笑而过,但这话从王朴嘴里吐出来,他总觉得有些不得劲。
好在王朴也就隨口一说,转而他又道:“此事还应从长计议,这样吧,明日我等四人先在一起议个章程,然后奏报淮南让陛下决断。”
李奕点头道:“合该如此。”
接下来,两人又閒聊了几句,却只字没再提罗彦环的事。
不过李奕亲自过来拜见,王朴哪怕性子再刚强,这点面子肯定还会卖给他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