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最新地址:www.22biqu.com
笔趣阁 > [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 第214章

第214章

文华殿, 是紫禁城之内的皇家图书馆,明朝时,这里是“太子视事之所”, 后为皇帝经筵之所,同时,每届科举殿试阅卷,也在文华殿进行。

到了康熙帝朝, 文华殿殿宇重新修缮,继续沿用之前的作用,以及,前明遗传下来的典籍,也都在文华殿储藏。

有清一朝,朝廷演化出了“三殿三阁”的内阁制度,其中,文华殿大学士之职, 统辖百官, 为百官之首。

所以,要是翻阅史书及前人记载, 去文华殿准没错。

现任文华殿大学士是萧永藻,任职吏部尚书。

吏部这两年也是频频更换尚书,四十八年,原吏部尚书马尔汉乞休,康熙帝准了,迁礼部尚书富宁安为吏部尚书, 代替了马尔汉, 为吏部满尚书。

然后, 在康熙四十九年, 徐潮因病,乞休,康熙帝也准了,迁兵部尚书萧永藻为吏部汉尚书,同年,授文华殿大学士。

这老一辈的大学士、汉臣们,像是陈廷敬、李光地、张玉书等,都到了年纪了,病痛的病痛,少力的少力,能致仕的,都乞骸骨了,不能致仕的,不是不想,而是康熙帝不放。

比如陈廷敬,去年就生了一场病,他再三跟康熙帝请求致仕,康熙帝都不允许,而是派遣了御医去他府上诊治,然后让他安心在京城家中养病,等皇帝需要他的时候,他还是得托着老迈的身子去皇帝身边当差。

人生老病死之事,最是莫可奈何,皇帝不放,陈廷敬也无法,只能在京城家中修养,而不是回祖籍山西阳城,叶落归根。

因为康熙帝带着皇太后常住畅春园,侍卫、护军、大臣、官员等都随驾迁去了畅春园办公,只留下一些末等、不入流的小官小吏,以及日常轮班站岗的三等侍卫们守卫这座巍峨的皇宫。

所以,紫禁城中静悄悄的。

但静,也只是暂时的。

等康熙帝有了决定,皇太后下懿旨,大选开始,这紫禁城的后宫中,可就热闹了。

其实就算是现在,紫禁城的后宫中也很热闹,比如,四福晋就时不时的进宫“陪伴”德妃,其他皇子福晋、亲王福晋等,递牌子进宫,也比往日更加频繁。

因此,这热闹,只是不为外人所知罢了。

有康熙帝的口谕,德亨又拿着御前侍卫的腰牌,他很轻易的就进了文华殿。

但是,看着这浩如烟海的图书殿堂,德亨一时间有些麻爪了。

德亨问看守文华殿的书办:“有关朝鲜的书籍等,在哪个地方?”

书办茫然:“并没有记录朝鲜的书籍。您若是想要朝鲜藩属国的文书,您应该去理藩院查找。”

德亨换了个问法:“自秦汉以来,凡是记录中、朝两国战事等书籍,在哪一列?”

文书死鱼眼,觉着德亨是来消遣他的,压抑着性子道:“回德公爷,奴才不知。”

德亨奇怪:“你不是这文华殿的书办吗,你怎么会不知?”

书办呵呵笑:“老奴要是啥子都知道,也不在这这里做个书办了。”

德亨:……

行吧,你让个图书管理员在大脑里检索内容,确实为难人家了。

德亨:“那,史书在什么地方?”

书办松口气,道:“您跟奴才来。”

将德亨带到一立书架旁,道:“您要的史书典籍,都在此了。”

德亨看着上面的《史记》《资治通鉴》《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彻底歇了让书办代找的心思。

德亨:“你还是跟我说说,这文华殿的书籍,都是怎么编立的吧。”

于是,书办就指着书架,道:“这是史部,那是文部,那是游记部,那是……”

德亨听的脑子嗡嗡的,打断他道:“就没有个规律吗?这一架上的书是什么?”

书办:“……没有整理过的杂书,应该都是没用的吧。”

德亨心下一凉,从落满灰尘的书架一角,掏出一本卷了边的书,抚平,一看书页:《素书》二字,赫然纸上。

德亨打开,大体看了一眼,有缺页,有水渍洇过的痕迹,有……一看就是因保存不当,才被丢弃在这里的。

德亨将书本放下,突然问了句:“可有前明的《永乐大典》?”

书办迟疑问道:“不知这永乐大典,是记录什么的?既是‘典’,应有名有录,奴才孤陋寡闻……并未听说过此等典籍。”

德亨张了张嘴,觉着滑稽可笑同时,又深深的无奈。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没有义务教育的时代,在文华殿任职的书办,算是学识最渊博的底层百姓了。就连他,都不知道世上有《永乐大典》,更别提宫外汉家百姓了。

更有甚者,可能,也许,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都不知道,前明,曾有一部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

『记住本站最新地址 www.22biqu.com』
相邻小说: 男大学生的心机 大夜之昴 尸人说梦 炮灰女配换亲错嫁年代文大佬 be后,男主们全都重生了 大理寺打工人(美食) 躲雨 奸臣他死不悔改 六零年代机修厂 社恐穿为伯府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