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史宬内, 阿尔松阿和员外郎过来见驾。
员外郎还是那个员外郎,他算是皇史宬的主管官员,日日要来点卯坐班, 就算昨天他不在皇史宬内,皇史宬被围,他也要过来,主动被围进去。
这叫尽忠职守。
只是, 阿尔松阿是怎么被围进去的?
德亨奇怪的看着阿尔松阿,他记得,他走的时候,是和阿尔松阿一起走的?
而且,阿尔松阿也没跟他说,他还要进来啊?
康熙帝也奇怪,问他:“你怎么在这里?”
不知道是认为没必要,还是康熙帝没有问, 或者有其他原因。
总之, 宫中报给康熙帝的消息是,德亨去了文华殿走了一趟, 就去了皇史宬,并没有提同行的,还有阿尔松阿。
所以,康熙帝并不知道,查阅档案,并不是德亨一个人, 而是有阿尔松阿帮忙。
此时在皇史宬内见到他, 康熙帝可不就疑惑了吗。
阿尔松阿叩首, 回道:“回皇上, 昨日皇史宬被围时,奴才正在皇史宬内读书。”
这可是稀奇了,康熙帝问道:“你不在家读书,跑来皇史宬读书?朕竟不知,这皇史宬,还是读书的好地方不成?”
其实,皇史宬整体环境,是冰冷且阴森的,且有一股子不大好闻的药味儿。这里的摆设,包括建筑材料等一切措施,都是为了防范水火虫蛀,最大程度完好永久保存典籍和档案。
本就不是供人读书的地方。
而且:“你是怎么进入皇史宬的?”康熙帝问他。
阿尔松阿低头,回禀道:“奴才曾和德公爷在此连续数日查阅典籍,这里做事的官吏不知道德公爷已经去向皇上交差去了,见奴才仍旧来,就放奴才进来了。”
很好,完全都是阿尔松阿自己的错,跟这里放他进来的看门小吏无关。
所有的皇史宬官吏都暗自松了口气。
康熙帝:……
康熙帝去看德亨,德亨忙解释道:“是这样的,皇上,多亏了有阿尔松阿帮忙,臣才能在这么短时间内,从浩如烟海的档案中,寻到要找的。”
德亨没有具体说要找的是什么,这让康熙帝很满意。细微之处见人品,“密中之语不可泄露”乃是铁律,德亨能牢记这一点,足以说明他是个谨慎、值得信任的人。
康熙帝对德亨为阿尔松阿说话的回答不置可否,问阿尔松阿道:“你在此处读的什么书?”
阿尔松阿:“……《太平广记》,宋刻本。”
康熙帝沉默了。
宋刻本的《太平广记》,他也很想读。
身后传来一阵抽气声,德亨回头一看,迎面对上的就是一众如饥似渴、呃…如狼似虎的众翰林院众学士们。
康熙帝日常出行,都是要点翰林院学士随行的,今日康熙帝点的翰林学士尤其多,几乎是能点的都给点来随驾了,原本以为是好心,现在看来,似乎是另有目的。
康熙帝也听见了,回头望了一眼,冷笑一声,又将头转回去。
众翰林学士们心中委屈,这皇史宬是谁都能进的吗?
您要是让咱们随意进,宋刻本的《太平广记》早就问世了,说不定康熙武英殿刻本的都已经刊印出来了。
这怪谁?
这怪谁!!
尤其是汉军旗和汉人学士们,面上都要苦涩了。
遗散的汉家典籍,岂止一本《太平广记》,他们又能怎么办。
《太平广记》是宋太/宗赵光义为了安抚前朝旧臣,稳定政局,命他们编纂的一部集书。内容以小说家为主,包括且不限于各种杂书、野史传记、部分释藏、道经等,对现在的人来说,想要了解在他们之前的人都是怎么生活的说什么样的话,读什么样的书,吃什么样的饭,穿什么样的衣服都可以读一读这本巨著。
可以当做正史补充着阅读,开阔眼界,十分长见识。
可以说,凡是入翰林院的进士,甚至是没有科考过的满清读书人,就没有不读《太平广记》的,这可比读圣贤书有意思多了。
七百多年过去了,《太平广记》也不全了,有的散佚了,有的损毁了,且因为既不是史、也不是经,不受人重视,经宋以来,刊印流传的版本并不多。
现如今流传在世的,是明刻本,不全。
也难怪,阿尔松阿会继续来皇史宬“读书”了,要是德亨,他也来读。别管其他的,先把缺失的部分看完,解了瘾/头再说。
翰林院的那些学士们想的是,现在居然出现了宋刻本,那么相互印证着,是不是能将散佚的,给补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