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东京市电视台对纪录片的轻视!田中三上神的嗅觉!
东京市电视台的会议室比东京台的小了一圈,墙面上贴着《东京周边探访》的宣传海报——神木俊介穿着亮色外套,对着镜头比着v字手势,海报角落还印着“每周五晚八点,与俊介一起探索东京周边”的字样。
会议桌是深色实木的,边缘有些磕碰痕迹,桌上摆着的罐装咖啡已经凉透,几个穿西装的男人围着桌子坐,脸上带着几分漫不经心的随意。
最先开口的是市台情报部的森川启介,他手里捏着张皱巴巴的报告,语气里带着点刻意的轻描淡写:“各位,刚收到消息,东京台那边,打算联合刚收购的关东台搞改革,方向定在了人文纪录片上——说是要拍什么‘关东本土文化’,还特意批了一笔预算。”
这话刚落,坐在森川对面的市台制作课课长山田淳就笑出了声,他手里转着支钢笔,眼神里满是不屑:“人文纪录片?东京台这是没人可用了?还是坂田信彦老糊涂了?咱们台拍《东京周边探访》,找了神木俊介当主持人,光预热阶段就拉了三千万的广告赞助,他们倒好,把宝压在没人看的纪录片上——这不是明摆着给咱们让路吗?”
旁边的市台导演佐藤隆也跟着点头,他之前拍过几档乡土题材的短片,收视都不理想,提起纪录片就满是抵触:“可不是嘛!山田课长你忘了?去年nhk拍的《京都古寺纪行》,了半年时间,最后收视才2.8%,广告商那边差点没闹翻天。东京台现在让关东台拍这个,怕不是想让关东台彻底凉透——毕竟关东台本来就快撑不下去了,再折腾这么一出,明年怕是连办公楼都租不起。”
森川启介也跟着附和,他把报告往桌上一扔,靠在椅背上:“我听说关东台连能用的摄像机都没几台,之前拍地方新闻都得借设备,现在还要拍纪录片?怕不是拍出来的画面比vhs录像带还糊。再说了,谁会看那些老匠人煮荞麦面、渔民收网啊?观众晚上守着电视,看的是神木俊介这样的明星,是热闹的综艺,不是慢得能让人睡着的纪录片。”
坐在主位的高桥一夫一直没说话,他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眼神里带着点政客特有的审视,直到几人笑够了,才缓缓开口:“你们先别忙着笑。我倒想知道,为什么东京台会选纪录片这个方向?我之前看过几部nhk的人文纪录片,拍得还不错,比如去年那部《北海道渔师物语》,虽然收视不高,但口碑挺好,还拿了个小奖——说不定东京台是想靠口碑博关注?”
山田淳闻言立刻摇头,他往前凑了凑,语气里带着点笃定的反驳:“高桥副台长,您这就不懂了!口碑能当饭吃吗?咱们做电视台,要的是收视,是广告收入!您看咱们台的《东京周边探访》,虽然口碑一般,但收视稳定在8%,光丸井酱油一家就投了一千万的广告——纪录片呢?就算口碑再好,能有商家愿意投钱吗?那些地方老铺,连赞助个拍摄场地都要犹豫半天,还指望他们出广告费?”
佐藤隆也跟着补充,他想起自己之前拉赞助的糟心事,语气更激动了:“就是!我上次拍《千叶渔港故事》,找当地的海鲜市场拉赞助,人家老板直接跟我说‘拍这个没用,不如请个明星来做宣传’——你看,连商家都知道纪录片没人看。东京台现在搞这个,纯纯是浪费钱,还不如把预算拿来请个二线明星拍综艺,至少能拉点年轻观众。”
森川启介也点头,他掏出台里刚给高层配的翻盖手机,屏幕很小,只能发短信和打电话——低头看了眼信息,又抬头说:“还有啊,我听线人说,东京台这次给关东台批的预算,也就一千万日元,还不够咱们台请神木俊介拍一支广告的费用。就这点钱,想拍好纪录片?怕是连差旅费都不够,更别说租专业设备、请剪辑师了。”
高桥一夫皱了皱眉,手指停在桌面上,他还是有点不放心:“话是这么说,但东京台那边,不是有个野原广志吗?那个年轻人不简单,拍《暗芝居》把凌晨档救了,拍《七武士》票房破了八十亿,说不定他有办法把纪录片做出样——咱们不能太掉以轻心。”
这话让会议室里的笑声停了下来。
山田淳脸上的笑容淡了些,他摸了摸下巴,语气里带着点不确定:“您说野原广志?他这次也参与关东台的改革了?我还以为东京台只是让明日海或者高田俊英去盯着——要是有他在,说不定还真能折腾出点动静。”
佐藤隆也的脸色也沉了沉,他之前在东京台待过两年,见过野原广志拍《世界奇妙物语》时的样子——明明才二十多岁,却比老导演还懂镜头,还会抓观众心理,想起这些,他心里就有点发怵:“要是野原广志牵头,那这事还真得注意。他拍的《深夜食堂》,没大明星,没大场面,不也火了吗?收视稳定在10%以上,还拉了日清拉面的长期赞助——万一他把纪录片也拍出《深夜食堂》的效果,咱们的《东京周边探访》怕是要被抢观众。”
森川启介这才收起了之前的轻慢,他拿起桌上的报告,重新翻了一遍,语气里多了点紧张:“我这报告里没提野原广志……我再跟线人确认下。”
说着,他就拿起桌上的座机,拨了个号码,对着电话那头说了几句,挂了电话后,脸色变得更难看了,“各位,线人回消息了——这次关东台的改革,确实是野原广志在牵头,而且他已经定了第一个项目,是部美食纪录片,叫《舌尖上的霓虹》,下周就要去千叶海鲜市场开拍。”
“美食纪录片?”
高桥一夫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他身体往前倾了倾,语气里带着点担忧,“《深夜食堂》也是美食题材,还火得一塌糊涂。野原广志要是把纪录片拍成《深夜食堂》那样,走‘美食+人情’的路子,说不定真能吸引观众——毕竟现在观众对纯娱乐的综艺也有点审美疲劳了,要是纪录片能拍出温度,说不定能成。”
山田淳的脸色也变了,他之前一直觉得纪录片没人看,但一想到《深夜食堂》的成功,心里就没底了:“不能吧?《深夜食堂》是电视剧,每集有剧情,有冲突,观众能追下去。纪录片呢?总不能每集都拍老匠人煮面吧?那样也太单调了,观众看两集就会换台——再说了,美食纪录片,不就是拍食材怎么处理,怎么煮熟吗?看着眼馋,又吃不到,谁会一直看?”
佐藤隆也也跟着点头,他想起自己之前拍的海鲜题材短片,语气里带着点自我安慰:“山田课长说得对!霓虹人讲究‘克制’,太直白地表现‘想吃’,会被人觉得‘没教养’。你看《深夜食堂》,虽然拍美食,但重点在‘故事’,不是‘吃’本身。可纪录片要是拍美食,肯定要特写鱼生的油光、包子的热气,这不就是在勾起观众的食欲吗?观众嘴上不说,心里肯定会觉得‘俗气’——这种片子,怎么可能火?”
森川启介也缓过神来,他靠在椅背上,语气又恢复了之前的笃定:“而且你们别忘了,《深夜食堂》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它是电视剧,能在黄金档播出。纪录片呢?东京台肯定不会给它黄金档的时段,大概率会放在深夜档,或者周末下午的冷门时段——那个时段的观众本来就少,就算片子拍得再好,也没多少人能看到。”
高桥一夫听着几人的话,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眼神里的担忧慢慢散了些。
他拿起桌上的罐装咖啡,喝了一口,凉意在喉咙里散开,让他脑子更清醒了些:“你们说得有道理。霓虹的社会风气就是这样,大家对‘贪吃’这种事很敏感,觉得是‘原罪’,不愿意在镜头前表现出来。纪录片要是重点拍美食,很容易让观众觉得‘不舒服’——毕竟没人愿意承认自己会被屏幕里的食物吸引。”
山田淳立刻接话,语气里带着点邀功的急切:“就是这个道理!高桥副台长您想啊,咱们拍《东京周边探访》,虽然也拍当地美食,但重点在‘探访过程’,是神木俊介跟店家聊天,跟游客互动,美食只是‘点缀’。可东京台的纪录片,要是把美食当主角,那就等于把‘想吃’摆在台面上,观众肯定会抵触——毕竟谁也不想被人说‘没克制力’。”
佐藤隆也也跟着补充,他想起之前参加的电视台行业交流会,语气里多了点专业的笃定:“我之前听nhk的老导演说过,霓虹的纪录片,要么拍历史文化,要么拍社会议题,很少有拍美食的——不是没人想拍,是拍了也没人看。比如十年前tbs拍的《大阪美食纪行》,了不少钱,最后收视才1.9%,还被媒体批评‘低俗’,说‘把吃饭拍得跟炫耀一样’——东京台现在拍这个,怕是要重蹈覆辙。”
森川启介也掏出手机,翻出之前存的收视数据,递到高桥一夫面前:“您看,这是近五年霓虹所有美食类纪录片的收视数据,最高的也才3.5%,还是nhk的《冲绳海鲜物语》,靠的是冲绳旅游局的大力宣传,才勉强有这个成绩。东京台的《舌尖上的霓虹》,既没有nhk的口碑基础,又没有旅游局的全力支持,想超过这个收视?根本不可能。”
高桥一夫看着手机上的数据,又看了看眼前几人笃定的表情,心里最后一点担忧也消失了。
他靠在椅背上,长长舒了口气,语气里带着点释然:“原来如此,我之前还担心野原广志能搞出什么样,现在看来,是我想多了。纪录片本身就没市场,再加上美食这个敏感题材,就算有野原广志在,也很难翻身——毕竟他再厉害,也不能跟整个社会的风气作对。”
山田淳立刻笑了起来,他拿起桌上的罐装咖啡,对着高桥一夫举了举:“高桥副台长,您就放心吧!咱们的《东京周边探访》,下周就要开播了,神木俊介昨天还去浅草寺做了预热活动,现场来了不少粉丝,微博上的话题热度也很高。东京台的纪录片就算拍出来,也只能在深夜档播,跟咱们完全不冲突——说不定到时候,他们还得羡慕咱们的收视呢!”
佐藤隆也也跟着点头,他想起之前跟神木俊介合作的场景,语气里带着点兴奋:“神木俊介的粉丝大多是15-25岁的年轻人,这部分观众正是广告商最看重的群体。咱们已经跟三家化妆品公司谈好了,只要收视能破10%,就追加两千万的广告预算。东京台那边呢?他们的纪录片,就算能拉到赞助,也只能是地方老铺的小广告,跟咱们根本没法比。”
森川启介也跟着附和,他把报告迭好,放进公文包:“我已经跟线人打好招呼了,让他多盯着东京台那边的动静。要是他们的纪录片有什么新动作,咱们也好提前应对。不过依我看,大概率是没什么水——毕竟关东台的设备不行,团队也没拍纪录片的经验,就算有野原广志在,也很难拍出好东西。”
高桥一夫点了点头,拿起桌上的《东京周边探访》播出计划,翻了两页,语气里带着点满意:“那就好。咱们接下来的重点,还是放在《东京周边探访》的开播准备上。山田课长,你跟神木俊介的团队再对接下,确保下周的首播顺利;佐藤导演,你负责后期剪辑,把第一期的亮点多剪几个预告片,明天就开始在台里循环播放;森川,你继续盯着东京台那边的动静,有消息及时汇报——不过也不用太紧张,毕竟他们的对手,根本算不上威胁。”
“嗨!”
三人齐声应和,语气里带着点轻松的笃定。会议室里的气氛重新变得热闹起来,几人开始讨论《东京周边探访》的广告招商和后续拍摄计划,偶尔提起东京台的纪录片,也只是带着点调侃的笑意,再也没有之前的一丝担忧。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落在《东京周边探访》的宣传海报上,神木俊介的笑容在阳光下显得格外亮眼。高桥一夫看着海报,又想起刚才几人分析的话,嘴角忍不住上扬——他忽然觉得,这次市台跟东京台的竞争,怕是从一开始,就没什么悬念。
毕竟,东京台把宝压在了没人看的纪录片上,而他们,却握着观众喜欢的明星和热闹的综艺,这赢面,实在是太大了。
森川启介忽然想起什么,从公文包里掏出张照片,放在桌上:“对了,各位,这是线人发来的,野原广志昨天去关东台开会时的照片——他手里拿着的,应该就是《舌尖上的霓虹》的分镜稿,看起来画得还挺细,不过再细有什么用?内容不行,画得再好看也没人看。”
山田淳拿起照片看了看,照片里的野原广志穿着深色西装,手里拿着张画满简笔画的纸,正在跟几个关东台的员工说话,表情看起来很认真。
山田淳嗤笑一声,把照片扔回桌上:“认真有什么用?方向错了,再认真也没用。咱们台的《东京周边探访》,神木俊介拍的时候也很认真,还特意去学了当地的方言,这才叫‘用对地方的认真’——野原广志这,只能叫‘白费力气’。”
佐藤隆也也跟着点头,他拿起照片,看了两眼就扔回桌上:“你看他画的分镜,又是渔民收网,又是包子铺蒸包子,全是些没新意的东西。咱们的《东京周边探访》,第一期要去镰仓的海边,拍神木俊介跟冲浪教练学冲浪,还会去当地的网红咖啡店做手工咖啡——这些内容,比看渔民收网有意思多了,观众肯定更喜欢。”
高桥一夫看着桌上的照片,又看了看眼前几人轻松的表情,心里彻底放了心。
他站起身,拿起桌上的播出计划,语气里带着点坚定:“好了,时间不早了,大家赶紧去忙吧。下周《东京周边探访》开播,咱们一定要拿出最好的状态,让东京台看看,什么才是真正受欢迎的节目——至于他们的纪录片,就让他们慢慢折腾吧,咱们等着看结果就好。”
“嗨!”三人再次应和,纷纷站起身,收拾好桌上的文件和咖啡罐,朝着会议室门口走去。
山田淳走在最后,路过海报时,还特意拍了拍神木俊介的笑脸,语气里带着点得意:“俊介啊俊介,这次能不能超过东京台,就靠你了。”
会议室的门缓缓关上,只剩下桌上的照片和凉透的咖啡罐。
阳光依旧透过玻璃洒进来,落在照片上野原广志认真的脸上,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场看似毫无悬念的竞争,或许,并不会像市台众人想的那样简单。
……
东京市市政厅的市长办公室比想象中朴素,深棕色的木质办公桌占了大半空间,桌面左侧堆着厚厚的文件,右侧放着台黑色座机,机身边缘有些磨损。
墙上挂着东京市地图,用红笔圈着几个待开发的区域——那是田中三上神主推的房地产项目。
窗外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茶香。
高桥一夫站在办公桌前,手里捏着刚从市台带来的报告,语气里带着几分刻意的轻松:“市长阁下,这是刚从市台那边得到消息,东京台联合关东台的改革方向定下来了,是人文纪录片,还特意批了一千万日元预算,项目叫《舌尖上的霓虹》,下周就去千叶海鲜市场开拍。”
田中三上神正低头看着一份房地产开发方案,闻言抬起头,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敲,语气里听不出情绪:“人文纪录片?一千万预算?高桥君,你觉得这个方向,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高桥一夫立刻挺直了腰板,语气里带着之前市台团队分析出的笃定:“根据市台制作课和导演组的专业判断,成功性很低。您也知道,霓虹的纪录片市场一直不景气,近五年最高收视也才3.5%,还是nhk靠旅游局大力宣传才勉强达到的成绩。东京台这次既没有nhk的口碑基础,又没有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再加上美食这个敏感题材——霓虹人讲究克制,太直白的美食镜头很容易让观众抵触,怕是很难有起色。”
“哦?”
田中三上神挑了挑眉,身体往后靠在椅背上,眼神里多了点审视,“你确定?我记得去年nhk的《北海道渔师物语》,虽然收视不高,但口碑很好,还拿了行业内的小奖。再说,东京台那边,坂田信彦和岛津义弘都不是蠢人,要是真这么没把握,会轻易批下一千万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