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东京台的肯定!老台长的唏嘘!对野原广志的支持!
东京电视台制作局的办公室比关东台亮堂不少,浅棕色的木质办公桌擦得锃亮,窗台上摆着两盆修剪整齐的文竹。
墙上挂着的《东京台年度收视报表》里,《超级变变变》和《世界奇妙物语》的名字用红笔圈了出来,旁边标着“40.2%”“21.7%”的亮眼数据,唯独角落的“纪录片板块”只有一行淡淡的“3.1%”,像块没擦干净的污渍。
高田俊英坐在办公桌后,手指捏着份《关东台改革方案》,眉头皱得能夹碎铅笔。
他刚把方案翻到“人文纪录片”那一页,办公室的门就被轻轻推开,野原广志和明日海并肩走了进来,两人身上还带着点关东台旧楼的灰尘味。
“高田局长。”明日海先开口,手里的保温杯没离手——他胃不好,一年四季都喝温茶,“我们从关东台赶回来,把改革方案的细节跟您汇报下。”
高田抬了抬眼皮,指了指对面的椅子,语气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审视:“坐吧。广志君,你这份方案我看了,把关东台改成‘专门拍人文纪录片的特殊台’?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广志刚坐下,就听出高田话里的疑虑,他把手里的分镜稿放在桌上,推过去:“高田局长,我知道您担心什么。您是怕纪录片收视低,撑不起关东台的广告收入,对吗?”
高田没否认,拿起分镜稿翻了两页——上面画着镰仓海鲜屋的渔民收网、横滨包子铺的老板娘揉面,连灯光角度都标得清清楚楚。
他哼了声,把稿纸放在桌上:“不光是收视。你看看台里的报表,去年全台纪录片加起来才赚了两千万日元,还不够《超级变变变》一期的广告收入。关东台现在是什么情况?广告款欠了近千万,设备坏了一半,你让它去拍纪录片,这不是把瘦马往死路上赶?”
他顿了顿,手指在“3.1%”的收视数据上敲了敲:“再说了,现在的观众守着电视,看的是《东京爱情故事》这种热闹的偶像剧,是《超级变变变》这种能笑出声的综艺,谁愿意一小时看个老头煮荞麦面?松本庆子前年拍的《京都老铺》,够细腻吧?收视才4%,最后广告商直接把第二年的预算砍了一半——你觉得你的《舌尖上的霓虹》,能比她的片子还能打?”
广志没急着反驳,反而从公文包里掏出份《关东地区观众调查报告》,放在高田面前:“高田局长,这是我让木村浩桑整理的,关东地区35岁以上观众的收视习惯。您看,这部分观众占关东台现有观众的62%,他们中83%的人说‘想看跟关东本土有关的内容’,75%的人‘对老手艺、老店铺的故事感兴趣’——这就是我们的目标观众。”
他指尖在报告上划了划:“市台的《东京周边探访》找神木俊介,抓的是15-25岁的年轻观众,跟我们不冲突。而且这部分35+的观众,大多有稳定收入,是地方商家、旅游局最想争取的群体——比如丸井酱油、浅草屋,他们需要的不是明星代言,是能体现‘本土传承’的宣传,咱们的纪录片正好能给他们这个平台。”
明日海也跟着补充:“高田局长,我跟广志君去关东台踩过点,镰仓市政府、群马县政府都表了态,要是拍纪录片宣传地方文化,他们愿意出一部分制作补贴。服部忠部长也说了,只要片子能突出‘大东京圈的本土特色’,东京都的宣传经费也能拨一部分过来——这样算下来,咱们的制作成本能压到最低,就算初期收视不高,也不会亏太多。”
高田摸了摸下巴,眼神里的疑虑没散:“补贴能补多少?撑死了两三百万吧?关东台每个月的运营成本就有五百万,你拍纪录片要租设备、请团队,这笔钱从哪来?总不能让东京台一直贴钱吧?坂田台长虽然支持你,但台里的财务课也不是吃干饭的,每个月的预算都要跟董事会报备——要是关东台一直不盈利,董事会那边我没法交代。”
“盈利的事不用急。”广志语气依旧沉稳,“我们先拍三集试点,每集25分钟,成本控制在一百万日元以内。第一集拍‘海边的鲜’,跟千叶的海鲜市场合作,让他们赞助食材和场地;第二集拍‘街头的暖’,横滨中华街的几家老店已经答应,每家用一万日元换片尾的‘鸣谢’;第三集拍‘家里的味’,群马的农家愿意免费提供拍摄场地,还能帮我们联系当地的荞麦面厂——这样算下来,三集的成本只要两百多万,加上政府补贴,基本能持平。”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只要试点反响好,广告商肯定会来。比如丸井酱油,他们之前跟关东台合作过十年,对关东市场很看重,要是看到纪录片里有‘老匠人用丸井酱油调味’的镜头,肯定愿意追加广告预算;还有镰仓的旅游局,要是片子火了,来镰仓旅游的人多了,他们明年的宣传预算说不定会全投给咱们。”
高田还是没松口,他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广志君,你太年轻,有些事想得太简单。纪录片这东西,不是拍得好就能火的。十年前关东台拍《关东民俗纪行》,松井雄一带着团队蹲了三个月,拍得够用心吧?结果呢?收视连2.3%都没到,最后还不是砍了?你现在跟我说‘反响好’,可万一反响不好呢?关东台本来就人心惶惶,再这么折腾一次,怕是连最后几个老员工都要走了。”
这话刚落,明日海就笑了,他端起保温杯喝了口茶,语气里带着点回忆的暖意:“高田局长,您忘了《暗芝居》吗?当初谁看好凌晨档的都市怪谈动画?结果广志君拍出来,收视破12%,还开创了新类型;还有《七武士》,大家都说‘武士片过时了’,结果票房破89亿,黑泽英二前辈都夸他‘拍出了武士的魂’。广志君做节目,从来不是靠‘赌’,是靠他能抓住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次的纪录片,我信他。”
高田愣了愣,想起去年《七武士》上映时的盛况——东京影院门口排满了长队,连董事会的老董事都特意去看了,回来还说“这片子比黑泽明的还对味”。他摸了摸鼻子,语气软了些,却还是没完全点头:“话是这么说……可这次不一样,是关东台的生死局,容不得半点差错。”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坂田信彦和岛津义弘走了进来。
坂田穿着件深灰色的西装,手里拿着份《朝日新闻》,上面的娱乐版还登着《七武士》的影评;岛津则穿得更正式些,领带打得一丝不苟——他刚从竞选办公室过来,还没来得及换衣服。
“高田,我跟岛津君在外面听了几句。”坂田先开口,语气里带着老派管理者的沉稳,他走到桌前,拿起那份《关东台改革方案》,翻到“人文纪录片”那一页,“广志君这个思路,我觉得很好。”
岛津也跟着点头,他比坂田更懂“政治价值”,眼神里带着点赞许:“从竞选的角度说,这种纪录片能‘接地气’。现在东京市的选民,尤其是关东地区的,对‘大东京圈’的概念有点抵触,觉得‘丢了本土味’。要是广志君能拍出关东的老手艺、老故事,相当于帮我传递‘尊重本土文化’的信号——这比在竞选集会上喊口号管用多了。”
他顿了顿,看向高田,语气里带着点前辈的提点:“高田君,你担心的是短期盈利,但做媒体不能只看眼前。你想想,要是关东台真能靠纪录片立住脚,成为‘关东本土文化的代言人’,那它的价值就不是广告收入能衡量的——地方政府会巴结它,本土企业会依赖它,甚至以后东京台跟市台竞争,关东台就是咱们手里的一张王牌。”
坂田拍了拍高田的肩膀,笑着说:“岛津君说得对。我昨天跟广志君通了电话,他把‘海边的鲜’‘街头的暖’‘家里的味’的思路跟我说了,我当时就觉得可行。你忘了?咱们台里的《深夜食堂》,不也是靠‘慢节奏’‘讲人情’火的吗?观众不是不喜欢慢的,是不喜欢没温度的——广志君最会做的,就是有温度的节目。”
高田看着坂田和岛津都表了态,心里最后一点疑虑也散了。
他拿起分镜稿,重新看了一遍——这次没再盯着“纪录片”三个字,而是注意到了画稿里的细节:渔民收网时的笑容、老板娘揉面时手腕的力道、老太太煮荞麦面时的皱纹。他忽然觉得,这些画面好像真能打动人,比那些明星摆拍的镜头更有味道。
“既然坂田台长和岛津前社长都这么说,那我没意见。”高田放下稿纸,语气里带着点释然,“后续关东台需要的设备、人员调动,制作局这边会全力配合。要是需要追加预算,我也会跟财务课协调。”
广志站起身,微微躬身:“多谢高田局长。我们不会让您失望的。”
“别光谢我。”高田摆了摆手,指了指坂田,“要谢就谢坂田台长,他昨天就跟我打了招呼,说‘广志君的方案要是过不了,让我跟他说’——我可不想跟他老人家掰扯。”
办公室里的人都笑了,之前的紧绷气氛一扫而空。
坂田走到广志身边,拿起那份分镜稿,眼神里满是欣赏:“广志君,你这分镜画得够细啊,连蒸笼的格子数都标了。什么时候开始拍?需要台里派摄像指导过去吗?”
“下周一开始,先去千叶的海鲜市场踩点。”
广志回答,“松井雄一桑已经组好团队了,老摄像佐藤桑、年轻编导本田樱子酱,还有录音师小林桑,都是关东台的老人,懂关东风土人情。不过要是能从台里派个懂纪录片的指导过去,那就更好了——毕竟他们以前拍的都是地方新闻,拍纪录片还是第一次。”
“没问题。”
坂田立刻点头,看向明日海,“明日海,你跟技术部打个招呼,让他们把最有经验的摄像指导派过去,就说是我的意思。另外,关东台需要的两台高清摄像机,今天就调过去,别让他们等。”
明日海连忙应下:“嗨!我现在就给技术部打电话。”
岛津看着几人分工明确,嘴角也露出了笑:“广志君,要是拍‘家里的味’需要农家场地,我可以帮你联系群马县的议员——他们跟我关系不错,肯定愿意配合。而且群马的荞麦面很有名,拍出来说不定能带动当地的旅游,他们求之不得。”
“那就多谢岛津前社长了。”
广志连忙道谢,心里有点意外——他没想到岛津会这么主动,后来才反应过来,岛津现在在竞选市长,纪录片里的“关东本土情”正好能帮他拉选票,这是双赢的事。
坂田忽然想起什么,拍了下手:“对了,广志君,之前跟你说的五百万日元试点经费,我跟董事会报备了,他们觉得‘人文纪录片有文化价值’,同意追加到一千万。”
“一千万?”广志愣了一下,连明日海都惊讶地抬起头——1991年的一千万日元可不是小数目,能买三台最新的高清摄像机,或者请一个五线明星拍一整年的广告,足够拍十集《舌尖上的霓虹》了。
高田也跟着点头,语气里带着点羡慕:“董事会现在对你可是越来越信任了。上次《七武士》大卖,他们就说‘要给野原君的制作部追加预算’,这次直接批了一千万,比我去年申请的综艺预算还多。”
坂田笑了笑,眼神里带着点欣慰:“不是我偏心,是广志君值得。你看他做的节目,《暗芝居》救了凌晨档,《超级变变变》成了台柱,《七武士》打响了东京台的电影招牌——现在让他把关东台救回来,董事会自然愿意投钱。而且这一千万,不只是给《舌尖上的霓虹》,也是给关东台的‘救命钱’,只要节目能火,关东台活过来了,这笔钱很快就能赚回来。”
广志心里一暖,再次躬身:“多谢坂田台长。我一定好好拍,不辜负您和董事会的信任。”
“不用谢我。”坂田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里带着点期许,“你年轻,有才华,又懂观众,东京台的未来还得靠你们这些年轻人。关东台的改革,就当是给你练手——以后台里有更重要的事,我还得指望你呢。”
岛津也跟着说:“广志君,要是以后拍跟‘东京市文化’有关的纪录片,随时找我。我虽然在竞选,但也想为东京的本土文化做点事——别像现在这样,满大街都是高楼,却连个能让人想起‘老东京’的地方都少了。”
广志点头应下,心里忽然觉得,这次关东台的改革,不只是一个项目,更是一次“连接”——连接了东京台和关东台,连接了电视台和地方政府,连接了商业利益和文化传承。
而他,就是那个穿针引线的人。
高田看了看表,站起身:“时间不早了,我跟财务课打个电话,让他们今天就把一千万日元拨到关东台的账户上。明日海,你跟技术部对接下设备,别耽误了下周的拍摄。”
“嗨!”明日海立刻应下,拿起桌上的传呼机——刚才技术部已经发了信息,说“两台高清摄像机已经准备好,随时可以调走”。
坂田和岛津也准备走,岛津临走前还特意跟广志说:“广志君,拍摄的时候要是遇到地方上的麻烦,比如市政府不配合,随时给我打电话。我的竞选办公室就在银座,离关东台不远,半小时就能到。”
广志连忙记下岛津的电话,心里感激——有了坂田和岛津的支持,关东台的改革之路无疑顺畅了很多。
等坂田和岛津走后,办公室里只剩下广志、明日海和高田三人。
高田看着广志,忽然笑了:“广志君,以前我还觉得你太年轻,压不住场子,现在看来是我错了。你比我想象中更懂怎么‘做事’——不仅懂节目,还懂怎么拉资源,怎么让上面支持你。”
明日海也笑着说:“高田局长,您现在才发现啊?广志君早就不是刚进台的那个新人了。上次拍《七武士》,他跟黑泽英二前辈打交道,跟服部部长谈合作,哪次不是游刃有余?”
广志摸了摸后脑勺,有点不好意思:“我只是运气好,遇到的前辈都愿意帮我。要是没有坂田台长、明日海常务,还有高田局长您的支持,我也做不成这么多事。”
“你这孩子,就是太谦虚。”
高田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点赞赏,“不过谦虚是好事,比那些有点成绩就飘的后辈强多了。好好干,关东台要是能靠你活过来,我跟坂田台长申请,把你提成二级导演——你现在是三级,要是能破格提二级,在东京台可是史无前例的。”
广志愣了一下,随即道谢:“多谢高田局长。不过我现在更想把《舌尖上的霓虹》拍好,职称的事不急。”
“好,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高田满意地点头,拿起桌上的方案,“我去财务课了,你们也赶紧去忙吧——别让松井雄一他们等急了,那老头脾气倔,要是设备没按时到,说不定又要闹情绪。”
明日海笑着应下,跟广志一起走出办公室。
走廊里的阳光正好,透过玻璃洒在墙上的老照片上——那是东京台刚成立时的合影,里面的人穿着中山装,笑容里满是意气风发。
“广志君,咱们现在去技术部看看设备?”明日海问,手里的保温杯冒着热气。
“好啊。”广志点头,心情愉悦了不少。
一千万日元的预算,加上两台新摄像机,还有摄像指导的支持,《舌尖上的霓虹》的开局,比他想象中顺利太多。
两人刚走到技术部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熟悉的声音——是斋藤茂,他从关东台赶过来了,正在跟技术部的人对接设备:“这台摄像机的镜头要换,上次拍海鲜市场时进了沙,拍出来的画面有点糊……还有录音设备,要带防风麦,海边的风大,别把风声录进去……”
广志和明日海对视一眼,都笑了。
推开门,就看到斋藤茂蹲在地上,手里拿着块抹布,正在擦摄像机的镜头,脸上还是没什么表情,却比在关东台时多了点活气。
“斋藤桑,辛苦你了。”广志走过去,递了瓶乌龙茶——是他刚才在楼下便利店买的,还带着冰碴。
斋藤茂接过茶,点了点头,声音依旧低沉:“不辛苦。能拍好纪录片,比什么都强。”
技术部的主任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份设备清单:“野原部长,明日海常务,两台高清摄像机都调试好了,镜头、电池、存储卡都备齐了,还有三台录音设备,带防风麦和备用电池,今天就能送到关东台。”
明日海接过清单,仔细看了看,满意地点头:“麻烦你了。要是关东台的人不会用,你再派个技术员过去指导下——别让他们把设备弄坏了,这可是台里刚买的新机器。”
“放心吧!”技术部主任笑着说,“我已经安排好了,小田会跟着去关东台,待三天,把设备的用法教清楚。”
广志看着眼前的一切——斋藤茂在检查摄像机,技术部的人在打包设备,明日海在跟主任确认细节,心里忽然觉得,所谓的“改革”,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群人的齐心协力。
就像《舌尖上的霓虹》要拍的那些故事——渔民靠海吃海,需要家人的帮忙;包子铺的传承,需要老顾客的支持;农家的荞麦面,需要邻居的分享。
而关东台的改革,需要坂田的信任、高田的配合、明日海的协调、斋藤的技术,还有松井、本田那些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