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开始转动,发出低沉的嗡嗡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显示屏上——这是一个改装的示波器,理论上应该能显示雷达回波信號。
起初,屏幕上只有杂乱的雪点,但隨著李铭调整几个旋钮,画面逐渐清晰,出现了几个明亮的光点。
“有信號了!“张小川激动地喊道。
李铭神色如常,继续调整参数:“那是附近的山峰反射回来的信號。“
他转向通讯员,“通知试飞场,让准备好的飞机起飞。“
十五分钟后,两架老式教练机按计划从距离实验室约50公里的机场起飞,沿预定航线飞行。
这是事先安排好的测试目標。
所有人都紧盯著屏幕,屏住呼吸。
突然,屏幕上出现了两个微弱但清晰的光点,正沿著预定轨跡移动。
“发现目標!“操作员激动地报告,“距离...47公里!“
实验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
“太神奇了!“刘工程师忍不住感嘆,
“我在北极熊见过的最先进雷达,探测距离也不过60公里,还需要一整个房间的设备。这台...这台简直不可思议!“
但李铭並不满足:“启动波段切换,进入精確定位模式。“
操作员按下几个按钮,雷达发出的声音变得更加尖锐。
屏幕上的图像闪烁了几下,然后变得更加清晰,两个光点的轮廓更加精確。
“目標高度3200米,速度约240公里/小时,“操作员报告道,声音因兴奋而微微发抖,
“判断为小型螺旋桨飞机,可能是雅克-11型教练机。“
这次,就连李铭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再试试自动警报系统,“他命令道,“將目標高度设为威胁閾值,看看系统反应。“
操作员迅速调整参数。
几秒钟后,一阵刺耳的警报声响起,同时屏幕上的光点开始闪烁,一行文字显示出来:
“发现敌机:2架,距离:46公里,建议拦截。“
实验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一幕震撼了。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台雷达,而是一个初级的战场管理系统。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测试在各种条件下持续进行。
雷达样机表现出色,不仅能够准確探测和跟踪目標,还能初步分析飞行特徵,区分不同类型的飞机。
更令人惊讶的是它的抗干扰能力——即使在人为製造的强电磁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基本功能。
测试结束时,李铭站在雷达旁,对赶来观看的赵部长和几位军方代表说:
“这只是初步样机,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改进。理论上,量產版可以达到200公里的探测距离,並能够同时跟踪20个以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