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铭看著这位经歷过无数实战的空军將领,决定开诚布公:
“杨將军,我不敢说百分百把握,但至少有八成。更重要的是,这条路是必经之路,不管我们今天做不做,未来的空战就是这个样子——电子化、智能化、网络化。我们与其被迫跟隨,不如主动引领。“
杨將军若有所思地点头:“有道理。不过我得提醒你,航空系统的研发人员不像你电子所那些'书呆子',他们更务实,可能会对你的'天马行空'有些牴触。“
李铭笑了:“没关係,我有足够的耐心来说服他们。科学的力量终將自证。“
……
三天后,位於西北某秘密基地的航空研发中心。
李铭带领著他从电子研究所挑选的核心团队成员抵达基地。
基地司令张將军和总工程师王伟龙亲自迎接。
“欢迎李总师!“张將军热情地握手,
“军部已经下达了最高优先级指示,让我们全力配合你的工作。不过...“
他露出困惑的表情,“老实说,我们还不太明白你要做什么。“
王伟龙是个留著小鬍子的中年人,眼神中透著些许警惕:
“李总师大名早有耳闻,但恕我直言,军用雷达和飞弹系统是高度专业化的设备,不是隨便装个'小零件'就能改变本质的。“
李铭並不意外这种反应。
他微笑道:“王总工,你说得对。正因如此,我才需要你们这些航空专家的配合。我懂电子,你们懂飞行,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奇蹟。“
这个回答稍微缓和了气氛,但王伟龙明显还是將信將疑。
安顿好团队后,李铭立即要求召开技术说明会,向基地的工程师们解释他的设想。
会议室里挤满了人,大多数是带著怀疑表情的老工程师,也有一些充满好奇的年轻技术员。
“各位同志,“李铭站在简陋的投影幕布前,
“我今天要介绍的是一种全新的雷达和飞弹制导理念——基於集成电路的智能系统。“
他先简单介绍了集成电路的基本原理,然后切入正题:
“传统雷达的最大限制在於它的'单一性'——同一时间只能处理有限的信息流。而集成电路雷达將具备'並行'处理能力,能同时追踪多个目標,自动计算它们的航向和速度。“
一位头髮白的老工程师忍不住站起来:
“李总师,恕我直言,雷达天线是物理层面的东西,它扫描就是一条线,怎么可能一下同时盯住那么多目標?这违背物理学原理啊!“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赞同的嗡嗡声。
李铭並不气恼,反而走下讲台,走到老工程师面前。
“请问您贵姓?“李铭诚恳地问道。
“马,马林。我从事雷达研发二十年了。“老工程师挺直腰板。
“马工,您说得对,单一天线確实有物理限制。但是,“